病请描述:肩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情况引起,常见的包括: 1.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多发生于 50 岁左右人群,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尤其以外展、外旋和后伸动作明显。 2. 肩袖损伤:通常是由于外伤、反复劳损或退变导致肩袖的肌腱撕裂或炎症,疼痛多在肩关节主动活动时明显,被动活动时疼痛相对较轻。肩关节疼痛患者中,肩袖损伤的比例可高达80%,是最常见的中老年肩关节疼痛的原因! 3. 肩关节脱位:外伤导致肩关节脱位时,会有明显的疼痛、肩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 4. 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时,可能引起肩部放射性疼痛,还可能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5. 肩部肌肉拉伤或劳损:过度运动、劳动或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导致肩部肌肉拉伤或劳损,引起疼痛。 6. 肩部滑囊炎:肩关节周围的滑囊发生炎症时,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 7. 骨关节炎:肩关节的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也会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8. 类风湿关节炎: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肩关节时可出现疼痛、肿胀和僵硬。 9. 肩部肿瘤:虽然较为少见,但肩部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疼痛。 如果肩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门诊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陈延超 2024-07-08阅读量1470
病请描述: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门诊来了这样一位患者,他走进诊室的时候举着自己的右胳膊,王主任一看他的姿势,心里就高度怀疑他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原来这位57岁的男性患者在2年前就出现了颈、肩以及右侧胳膊的疼痛,非常难受,当时去当地医院查了后说是颈椎病,给他开了药并建议进行理疗。治疗后,他确实好转了一段时间,但不到半年时间,症状又再次严重,然后反反复复又做了几次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疼痛特别剧烈,偶尔一次他举起胳膊时发现疼痛减轻了许多,于是就常常举着胳膊,不敢放下来,甚至睡觉也要举着。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举着胳膊让他一天什么事也干不了,而且他的胳膊渐渐地还出现了麻木的症状。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才来到了王主任的门诊。 举着胳膊不疼了,很可能是颈椎病导致神经受压了! 这位患者很惊奇,“当时还没说啥,也没拿片子,王主任怎么猜的这么准?真是神了!”其实也不是神机妙算,而是在王主任的日常门诊中,这样举着一条胳膊的患者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独特的姿势呢?这个体征叫做Bakody征,是肩关节外展试验,是医生经常给颈椎病患者做的查体方法之一。不过,许多患者是自己主动做这样的动作,因为只要开始上举患侧的胳膊,症状就会缓解。这是由于上肢抬高时,缩短了神经根走行的路径,让受压处的神经根压力减少,疼痛就会大大减轻。这种表现常常体现在颈4-5、颈5-6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身上。 这位患者就非常符合这种情况,他的核磁共振显示在颈5-6节段出现了椎间盘突出,并严重压迫到了神经根。 术前影像学资料: 那这种情况该怎么治疗呢?效果好不好呢?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只要保守治疗都可以缓解症状,但如果像这位患者,做正规保守治疗已经没有效果,且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就要考虑手术干预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王主任也是建议他进行前入路的颈椎融合术。 在获得患者同意后,王主任为他成功进行了手术,术中将突出的椎间盘切除,给神经彻底减压。术后,患者立即感觉自己的疼痛得到了极大缓解,胳膊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术后影像学资料: 大家如果也出现了上面这位患者的症状,也可以抬起胳膊试一试,若症状得到了缓解,那就要高度怀疑颈椎病压到神经了。当然,这也不绝对,大家仍需要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找到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才能远离这种痛苦。
王作伟 2024-06-27阅读量2121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赵天智 2024-06-21阅读量1618
病请描述:感动于一对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中年夫妻,淳朴而善良,粗糙的双手透着生活的艰辛,带着脊髓空洞症、脊柱侧弯和骶管囊肿的高中生女儿,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双手发抖、手内在肌明显萎缩、右手指无法伸直,右上肢痛觉完全消失、温度觉减退。可能是听信广告或者被人骗了,跑到某地不正规医院,花了1万元打了一针什么药,什么效果都没有,1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劳动者来说,可能就是半年的纯收入了。他们春节前来到上海,没来得及挂上我的门诊号,在上海的小旅馆过的年,等了十天等我初九的专家门诊号。第二天我将患者收入院,家属很感谢,从他们眼里,我看到了他们充满着希望,手术后第二天我查房时,给小姑娘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肢痛觉明显恢复了,一旁的妈妈激动地留下眼泪,不停地说谢谢戴教授,谢谢戴教授。二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但彼时我的内心,真是暖暖的。 老百姓看病真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愿意为最普通的老百姓们实实在在地看病。在此,我再次普及一下脊髓空洞症这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1.再次正确认识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实际上是脊髓的“脑积水”,戴大伟医生认为,脊髓空洞症实际上就是脑脊液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和脑积水、椎管内囊肿、骶管囊肿、神经根袖套囊肿有“异曲同工”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症状体征,产生一系列四肢尤其是上肢运动感觉症状,表现为肌力下降,感觉麻木,肌肉萎缩,走路不稳。严重者需要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2.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7岁,黑龙江人,因“右上肢麻木两年,进行性加重半年”来我的专家门诊就诊,随后收治入院,患者手鱼际肌明显萎缩,手术无法伸直,右上肢有明显的温度觉减退和痛觉消失。(如下图) 患者颈椎磁共振显示严重的脊髓空洞(如下图) 经认真手术准备后,行颈后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微创手术,根据患者脊髓空洞的特点(空洞位于脊髓中央且偏向右侧,故右上肢症状重),采取合适节段(脊髓空洞最严重处,最影响功能处)脊髓右侧背根神经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入路,仅需切开软脊膜即可,对脊髓神经纤维无任何创伤,妥善置入分流管,以6-0 Prolene线固定引流管于软脊膜和蛛网膜内侧,水密缝合硬脊膜 ,单节段椎板复位,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皮肤美容缝合,以最小创伤达到治疗效果,阻止脊髓空洞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目前神经功能。 总结: ① 脊髓空洞就是脊髓的“脑积水”(手术应该积极,效果良好); ② 选取合适的手术节段和手术入路; ③ 置入管子的形状、长度、固定方式的优化保证手术疗效。 真正缺乏医疗保健常识、真正缺医少药、真正没有条件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就是中国最普通、最基层老百姓们,我愿意为这一群体多看病、看好病。 神经外科医生 戴大伟
戴大伟 2024-06-0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昨天遇到一个病人。左侧手麻木肩膀疼痛,手臂举起来疼痛缓解下垂就会疼痛加重,麻木出现。经过检查,这是一个典型的胸廓出口综合征 病例。 胸廓出口综合症是因为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受到各种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而产生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血管受压征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1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上述肋锁间隙又被前斜角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与锁骨下肌之间;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则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与中斜角肌之间。压迫神经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所以会出现上肢下垂,疼痛麻木加重的症状。而上举压迫减轻症状缓解。 临床上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一)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和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二)动脉受压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感觉异常、发凉和无力。受压血管会导致末端供血不良。皮温下降或者淤血充血的改变。 治疗方法,西医的主张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是手术治疗,甚至把第一肋骨切除。那样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压迫形成的狭窄也就会消失。卡压症状是消失了,但是缺少一个肋骨之后,胸部会出现前交叉畸形加重脊柱曲度变大肩胛骨前移等新问题。 但中医正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使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扩大锁骨归位,脊柱过屈矫正,肩胛骨后移恢复正常位置之后卡压自然也就消失。症状也就缓解了。除极少数骨关节严重错位无法归正。多数都不需要手术治疗。 有问题可以留言。欢迎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24-01-22阅读量1611
病请描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人群增多,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也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对于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而言,手术并不是必要的,只需要进行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物理治疗等保守疗法。这也让很多患者以为,颈椎病完全不需要做手术,甚至会在医生建议做手术时提出质疑。 确实,大多数颈椎病不需要做手术,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情况比较严重,不得不做手术。那么,颈椎病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做手术呢? 由于颈椎位置特殊,手术难度较大,风险也比较高,因此,只有当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才会选择进行手术,比如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者出现上下肢肌肉无力或萎缩、肢体感知觉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时。总的来说,颈椎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主要取决于颈椎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因为是它们决定了患者会出现怎样的症状以及会带来哪些后果。 颈椎病根据受累的组织结构不同,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其治疗原则和手术时机各不相同。 1、颈型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改变,以颈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颈型颈椎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更不需要做手术,只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药物、物理治疗即可。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变刺激、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临床表现与颈型颈椎病类似,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还会出现颈神经走行部位的放射性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大多程度较轻,一般可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来改善症状,绝大部分不需要做手术。但如果正规而系统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或非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反复发作而且肌肉萎缩或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还是需要考虑手术,以免造成神经不可逆损伤。 3、脊髓型颈椎病 病变影响了相应节段脊髓,是颈椎病里最严重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痉挛甚至强直,不能做精细动作等。 绝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从原则上来讲,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且无手术禁忌证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除非患者由于特殊原因症状较轻,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非手术治疗,并注重定期随访,若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尽快手术。 4、交感型颈椎病 是颈椎病里最复杂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性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疼痛,还可以出现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前区疼痛。 绝大多数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有良好的效果,且由于交感型颈椎病很难确定具体病变的位置,因此一般只能采用保守治疗。除非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同时颈椎影像能够明确找到病因,才会考虑手术。 5、椎动脉型颈椎病 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主要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一时性意识障碍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首选保守治疗,一般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如果存在颈性眩晕导致的猝倒史,且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同时又经椎动脉超声或核磁证实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手术。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而言,保守治疗都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一般只有保守治疗的无效且症状非常严重时才考虑手术。但如果是脊髓型颈椎病,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史国栋 2023-12-26阅读量1165
病请描述:同样是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且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颈椎间盘突出”似乎就比较陌生了。实际上,“颈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约为3.8~17.6%,并不罕见,也需要我们有所了解。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颈椎。 颈椎是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脊柱颈段,共有7个节段。颈椎间盘就是从第二颈椎枢椎到第七颈椎,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软骨连结,其结构与腰椎间盘是一致的,都由外围的纤维环、中心的髓核及上下椎体的透明软骨板组成。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包括:起连接作用,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的生理性弯曲;起缓冲作用,减轻脊柱、脑和脊髓的震动。 1、那么,颈椎间盘突出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腰椎间盘突出类似,颈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是指颈椎间盘尤其是髓核,由于发生了退行性改变,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突出于后方椎管内的现象。如果引起了脊髓、脊髓神经根受压或刺激,就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则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2、颈椎间盘突出会引起哪些后果? 颈椎间盘突出本身只是一种病理现象,不一定会引起什么后果。而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或脊髓,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如果是压迫了脊髓,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即步态笨拙、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可以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卧床不起、呼吸困难。 如果是压迫了神经根,则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具体症状范围与受压迫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3、颈椎间盘突出需要治疗吗? 如果只是体检时偶然发现颈椎间盘突出,没有明显的症状,只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适当锻炼,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而如果已经出现了颈肩部疼痛或上肢放射性疼痛,则需要积极就医。如果任由其发展,可能使颈椎间盘突出进一步加重,引起更加严重的症状。 对于大多数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而言,一般都只是可以耐受的轻度疼痛,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在6周内有效缓解症状,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与腰椎间盘突出基本一致。而如果已经明确发现脊髓受压的证据,或者症状比较严重且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颈椎间盘也是可以突出的!如果出现了颈肩部疼痛或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应该警惕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早治疗。
史国栋 2023-12-13阅读量1476
病请描述: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觉醒来,欸?我脖子怎么好像动不了了?稍微转个头就疼得厉害? 其实,这可能就是你“落枕”了。 只要脖子动不了就是落枕吗? 其实,落枕是一种颈部软组织损伤而导致的炎症,主要表现为睡醒后颈部酸痛不适,同时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比如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低头、抬头也可能会有困难。 虽然落枕的主要表现是醒后颈部酸痛和活动受限,但并不是这些表现就一定是落枕,因为其他颈部疾病也可以引起这些症状,比如颈椎病、颈部肿瘤等。由于病因的不同,颈椎病或肿瘤导致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是长期的,甚至是进行性加重的,有时还伴有其他症状,如颈椎病可能会出现上肢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颈部肿瘤可能会导致呼吸不畅、吞咽困难等症状。总之,如果症状在一周内无法消失,甚至加重,那就很可能不是落枕了,要格外重视起来。 发生落枕需要处理吗? 落枕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几个小时,或者3~5天就会自动恢复,否则可能不是落枕。因此,如果症状比较轻微,我们确实不需要做什么处理,只需要注意休息肩颈部,减少活动即可。如果想要好得快一点儿,也可以选择进行一些热敷或者按摩,以松弛肩颈部肌肉。但如果症状很严重,甚至于疼到无法忍受,那就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肌肉松弛剂来减轻疼痛和缓解肌肉痉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一方面要避免随意按摩,否则可能加重损伤,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就医,排查其他颈部病变,防止延误治疗时机。 要如何预防落枕? 虽然落枕一般可以自愈,但毕竟挺难受,也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还是要尽量做好预防。 根据前面提到的病因,预防落枕只需要做到四点: 1. 选择适当的枕头 保持良好的睡姿。喜欢平躺的人,枕头高度应在一拳左右;喜欢侧躺的人,枕头高度应在一侧肩宽左右,枕芯建议选择荞麦皮。不要趴着睡。 2. 注意颈部保暖 天气寒冷时,尤其是在夜间,应该注意颈部保暖;夏天也不要把空调或风扇开得太凉,更不要直吹颈部。 3. 避免长时间低头 使用电脑、手机时,要尽可能保持平视屏幕,并注意劳逸结合。 4. 适当进行颈部锻炼和按摩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转动、按摩颈部一会儿。
史国栋 2023-07-20阅读量1345
病请描述:糖尿病下肢神经麻木疼痛,专业名称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其症状有如下特点:早期主要以感觉障碍为主,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等,下肢重于上肢。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会进一步表现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除了感觉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可能出现双侧下肢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肌无力和肌萎缩,逐渐发展到近端。少数情况下,患者可出现局灶性单神经病变,表现为上睑下垂、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损害等。也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等症状;也可能累及胃肠系统,如恶心、呕吐、早饱、腹胀等;还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如排尿不畅、尿潴留、尿失禁等,在生殖系统方面,男性可能表现为性欲减退或阳痿等症状。 非手术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包括以下方法: (1)控制血糖水平:早期识别和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有助于缓解症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治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当然也是改善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釜底抽薪”的办法。通过定期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神经营养剂:一些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可能对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有益。例如,维生素B12、α-硫辛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神经。 (3)止痛药物:药物可以用于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根据多篇荟萃分析:度洛西丁、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硫辛酸联合依帕司汀有效、辣椒素贴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有效等。 (4)物理治疗:根据近期发表的病例队列研究,高压氧是明确有效的。其它的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并没有充分证据。 (5)电针灸治疗:根据2018年韩国开展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电针灸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有效的。与电针灸的作用机制类似的电磁场疗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经验还比较少。 (6)足部护理: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非常重要。定期检查足部是否有割伤、溃疡或感染,穿舒适合身的鞋子,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包括以下手术方案: (1)脊髓电刺激:脊髓刺激(SCS)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选项。近期临床试验证明脊髓电刺激能显著缓解高达70%患者的疼痛症状。SCS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睡眠和行动能力。脊髓电刺激就是植入一个向脊髓发送生物电脉冲的微型医疗装置。这些脉冲阻止疼痛信号到达大脑,从而缓解疼痛。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住院时间短。神经外科医生将在背部做一个小切口,并将一根细线插入硬膜外腔,即脊髓周围的区域。然后将导线连接到一个微型脉冲信号发生器上,该发生器植入皮肤下,从而实时提供优化的生物电刺激。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改善下肢疼痛麻木症状,而且对病损的神经也有修复作用,是一种兼顾治标和治本的手术。 (2)Dellon神经减压术:如果确认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或其他结构)压迫神经所致,那么就适合Dellon神经减压术。Dellon神经减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解除神经受到的压力和损伤,恢复神经功能,并减轻或消除疼痛和其他神经症状。这种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神经受压导致的症状,如神经痛、麻木、刺痛和肌力减退等。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神经压迫,那么就不适用,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审慎的评估。根据神经压迫位置,Dellon神经减压术的手术部位通常是在足踝内下方、腓骨头下方、足背,手术是微创的,住院时间短。 (3)超声引导下水针神经松解术:水针神经松解术的治疗原理和Dellon减压术相似,借助水压的力量松解神经周围间隙,当然松解的效率和程度不如Dellon神经减压术,优点是更微创。 以上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手术方式简介,手术后神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重新生长。术后症状的改善是渐进的,需要强调的是,特别严重的神经病变是不可逆的,因此糖尿病足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应及时治疗。郑学胜团队长期关注糖尿病足国际前沿诊疗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深厚的临床积累。
郑学胜 2023-07-17阅读量1590
病请描述:糖尿病下肢神经麻木疼痛,专业名称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其症状有如下特点:早期主要以感觉障碍为主,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等,下肢重于上肢。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会进一步表现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除了感觉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可能出现双侧下肢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肌无力和肌萎缩,逐渐发展到近端。少数情况下,患者可出现局灶性单神经疾病,表现为上睑下垂、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损害等。也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疾病,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等症状;也可能累及胃肠系统,如恶心、呕吐、早饱、腹胀等;还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如排尿不畅、尿潴留、尿失禁等,在生殖系统方面,男性可能表现为性欲减退或阳痿等症状。 非手术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包括以下方法: (1)控制血糖水平:早期识别和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进展,有助于缓解症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治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当然也是改善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釜底抽薪”的办法。通过定期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神经营养剂:一些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可能对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有益。例如,维生素B12、α-硫辛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神经。 (3)止痛药物:药物可以用于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根据多篇荟萃分析:度洛西丁、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硫辛酸联合依帕司汀有效、辣椒素贴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疼痛有效等。 (4)物理治疗:根据近期发表的病例队列研究,高压氧是明确有效的。其它的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并没有充分证据。 (5)电针灸治疗:根据2018年前瞻性临床试验,电针灸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是有效的。与电针灸的作用机制类似的电磁场疗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经验还比较少。 (6)足部护理: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患者非常重要。定期检查足部是否有割伤、溃疡或感染,穿舒适合身的鞋子,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包括以下手术方案: (1)脊髓电刺激:脊髓刺激(SCS)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选项。近期临床试验证明脊髓电刺激能显著缓解高达70%患者的疼痛症状。SCS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睡眠和行动能力。脊髓电刺激就是植入一个向脊髓发送生物电脉冲的微型医疗装置。这些脉冲阻止疼痛信号到达大脑,从而缓解疼痛。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住院时间短。神经外科医生将在背部做一个小切口,并将一根细线插入硬膜外腔,即脊髓周围的区域。然后将导线连接到一个微型脉冲信号发生器上,该发生器植入皮肤下,从而实时提供优化的生物电刺激。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改善下肢疼痛麻木症状,而且对病损的神经也有修复作用,是一种兼顾治标和治本的手术。 (2)Dellon神经减压术:如果确认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或其他结构)压迫神经所致,那么就适合Dellon神经减压术。Dellon神经减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解除神经受到的压力和损伤,恢复神经功能,并减轻或消除疼痛和其他神经症状。这种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神经受压导致的症状,如神经痛、麻木、刺痛和肌力减退等。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神经压迫,那么就不适用,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审慎的评估。根据神经压迫位置,Dellon神经减压术的手术部位通常是在足踝内下方、腓骨头下方、足背,手术是微创的,住院时间短。 (3)超声引导下水针神经松解术:水针神经松解术的治疗原理和Dellon减压术相似,借助水压的力量松解神经周围间隙,当然松解的效率和程度不如Dellon神经减压术,优点是更微创。 以上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手术方式简介,手术后神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重新生长。术后症状的改善是渐进的,需要强调的是,特别严重的神经疾病是不可逆的,因此糖尿病足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应及时治疗。郑学胜团队长期关注糖尿病足国际前沿诊疗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深厚的临床积累。
郑学胜 2023-07-17阅读量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