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流鼻涕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大家发现自己流鼻涕,总以为是着凉感冒或鼻炎犯了。然而你可能想不到,鼻子里流出来的,不一定是鼻涕,还有可能是“脑子里的水”——脑脊液。 “健康杭州”2024年10月15日报道,大约2个月前,杭州人赵先生开始流鼻涕,还经常感觉头痛,起初他自认为是感冒了没当回事。不曾想,这次感冒异常顽固,反复跑了好几趟医院,依旧没有缓解。 他来到当地知名医院呼吸科,接诊医生觉得患者的病情并不简单,建议他转诊到神经外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才得知,原来患者2个月前骑电动车出过一次车祸,因为当时没什么感觉,所以没重视也没检查。 ▲ 止不住的“清水鼻涕”可能是脑脊液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患者前颅底骨折,而且额底的部分脑组织透过骨折缺失的地方挤入了鼻腔,并伴有脑脊液漏。至此,真相大白,流淌了两个月的“清水鼻涕”,竟是脑脊液。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讲解道,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包围并支持着人体整个脑及脊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清除代谢产物及炎性渗出物方面,起着身体其它部位淋巴液所起的作用。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发布的《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脑脊液漏,是指脑脊液在颅内外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从硬脑膜缺口及其所覆盖的颅骨缺损处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漏出的现象。持续的脑脊液漏不仅会造成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紊乱,出现体 位性头痛和头晕,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脑膜脑炎、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病因,脑脊液漏的临床分型可以分为:外伤性脑脊液漏、手术后脑脊液漏和特发性脑脊液漏。根据脑脊液漏的流出部位可以分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伤口脑脊液漏。 大约80%的脑脊液漏是由头部外伤造成颅骨骨折所引起, 30%的颅底骨折患者会出现脑脊液漏,7%~37%的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会出现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颅脑外伤后发生脑脊液漏者相较于未发生脑脊液漏者,1年内病死率增加44%。 ▲ 脑脊液漏常引起头痛 根据《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该疾病的治疗管理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对于创伤性脑脊液漏,如合并颅内积气、颅底骨折、鼻窦积液等,应在急诊手术处理颅脑损伤同时,探查有无颅底骨折、额窦后壁骨折、乳突骨折等,并妥善修复。对于颅脑损伤轻症行保守治疗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脑脊液漏,应首先进行对症治疗。若保守治疗4周无效时,应尽早进行脑脊液漏的修补手术。 卢云鹤博士提醒,虽然脑脊液鼻漏与“清水鼻涕”十分相似,但仔细辨别仍然可以区分。出现以下情况,尤其是有头部外伤史或脑膜炎病史者,要格外留意: 1.单侧或双侧鼻腔间断性或持续性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单侧居多,伴随嗅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 2.低头、用力、压迫双侧颈静脉时,症状可进一步加重; 3.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可同时有血性液体自鼻腔流出。 此外,若在“流涕不止”的同时,出现严重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则要高度怀疑是否已出现颅内感染,应尽快就医检查,以免因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01阅读量2249
病请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形成的一种动脉壁囊状凸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虽然“似瘤非瘤”,颅内动脉瘤对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旦发生破裂,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而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扬子晚报》2023年12月12日报道,初三学生小雅(化名)平时学习十分刻苦,由于临近升学,小雅的学习压力很大。有段时间,小雅偶尔会感到头晕不适,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0月底,小雅上课时突然晕倒,被120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通过CT检查,医生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立即行急诊手术。在送往手术室途中,患者出现昏迷伴瞳孔散大等症状,情况十分危急。所幸经全力救治,最终成功挽救了年轻的生命。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介绍,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处,通常被认为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该疾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于主任表示,未破裂的、体积较小的颅内动脉瘤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少部分患者可因动脉瘤(往往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出现单侧面部麻木、视物模糊或重影等缺血及神经压迫症状。 根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因此,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排查、破裂风险评估及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巴某(化名),男性,68岁。患者于2023年3月曾因中度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内分流手术。2024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短暂晕厥并摔倒,头部着地,主诉有头晕等不适症状,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于耀宇主任为患者完善检查,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疑小丘样隆起,不排除动脉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耀宇主任在导管室局麻下为患者行DSA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可见3mmx3.5mm宽颈动脉瘤,海绵窦段可见轻度狭窄。 ▲ 右侧颈内动脉C4段见动脉瘤 经评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日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尽早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拆除“不定时炸弹”。 在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并取得同意后,于耀宇主任团队在麻醉科和介入手术室紧密配合下,为患者开展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 动脉瘤顺利栓塞,不显影 于耀宇主任结合《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讲解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尤其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者来讲,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仍有必要评估是否进行干预处理。 于耀宇主任最后提醒,时下正值季节交替,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剧,脑血管频繁收缩。由于动脉瘤血管管壁变薄膨出,当温差较大、情绪波动时,会引起脑血管内压力骤然升高,就容易导致动脉瘤突然破裂。动脉瘤在没有破裂或者体积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可出现视物模糊、头晕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而一旦破裂,则可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突发性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因此,若出现相应症状,应尽快前往具有颅内动脉瘤规范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就医,以免错失救治时机。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0-17阅读量2403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引起的症状主要是随瘤体的生长,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听神经瘤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虽然它发展缓慢,但与脑干及脑神经相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丧失听力;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引起其他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如面神经受累,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舌尖麻木、舌咽、迷走神经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等。肿瘤压迫小脑后,会出现行走不稳,眩晕,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脑积水,一旦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头痛加重、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由于听神经瘤起病隐袭,早期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初期因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听神经瘤的主要评估指征有哪些? 1.面神经功能评估:可采用多种分级系统或量表对面神经功能加以评估。目前,通常采用House-Backmann(HB)面神经,将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级2年的面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判定面神经状态,决定进一步治疗。 此外,根据掌握程度,还可以选择性使用区域性HB分级系统、面神经分级系统2.0(FNGS 2.0)、Sunnybrook量表、Terzis量表等,对面神经功能进行更为精细地评估,面神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可以作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 2.听力: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0-HNS)听力分级法,据纯音平均听阈和言语识别率进行术前、术后听力评估。术后听力保留率以听力水平C级以上(含C级)为统计依据,术后听力良好率以听力8级以上(含8级)为统计依据。 3.肿瘤切除范围评估:可分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其中,全切除是指术中肿瘤全切,影像学为肿瘤残余;近全切除仅限于为保面、听神经完整性,在神经表面残留小片肿瘤,影像学为肿瘤残余;次全切除者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核、脑干等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些结构表面残留块状肿瘤;部分切除者,其残留肿瘤较大,残留肿瘤大小用相互垂体的直径表示(如5mm×4mm),同时注明残留肿瘤位置,如内听道内残留、桥小脑角内沿神经残留、脑干表面或小脑表面残留等。 听神经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选择; 对于:患者拒绝、体积较小、临床症状轻微等情况的听神经瘤可以选择放射治疗; 化疗无效。 一般情况下,手术有3种不同的方法,分为中颅窝径路、迷路径路及乙状窦后径路。因肿瘤大小、听力及患者年龄等情况不尽相同,手术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手术的目的也从以前的肿瘤切除进展到目前的肿瘤切除加功能保留。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追求的极致目标是除了完全切除肿瘤外,保留面神经功能及为具有实用听力患者保留听觉功能。 听神经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起始于脑桥下网状结构深部的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纤维从核出发后向背内侧行走,向上弯绕外展神经核,形成菱形窝的面丘,随后向前、下、外侧延伸,于脑桥和延髓交界的外侧部穿出脑桥,在桥小脑角处位于听、展神经之间,与听神经一起进入内听道,在内听道底部与听神经分道进入面神经管,于该管以前外-后外下方的迂曲径道出茎乳孔。由于与面神经位置紧邻,起源于前庭神经的听神经瘤常与面神经粘连、压迫使面神经变薄、移位,使得外科医生在术中辨认保护面神经变得困难,造成面神经损伤,甚至断裂。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607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是管理面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运动的神经,三叉神经痛就是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剧烈疼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痛。发作时间短暂但疼痛剧烈,而且难以预测,吃饭、洗脸、刷牙,甚至只是风吹了下,就可能突然发作,防不胜防。 三叉神经痛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年高发。疼痛部位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并有原发和继发之分: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具有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并且通过各种检查,均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即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如由小脑脑桥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发生的病变。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有哪些特点? 1、疼痛呈阵发性,骤发骤停,像电击、像刀割、像火灼烧……痛得多种多样,但都是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可触发。40%-50%的患者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稍加触动可引起疼痛发作,且立即发射至其他部位。梳头、咳嗽、喷嚏、擤鼻涕、刷牙、洗脸、剃须都可能刺激到触发点,并引起疼痛。 2、疼痛时间短、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开始后1~2分钟即骤然停止,进入间歇期。初期发作次数少,间歇时间长,随着病情的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渐加重而剧烈。 3、三叉神经痛发作具有周期性。每次发作周期后会有一个缓解期,持续几周或几月,和常人无异,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发作。 三叉神经痛诊断除临床发病特点外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博士介绍,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虽然不会影响患者生命,但是疼痛令人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首先需要比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如果比对后怀疑自己是三叉神经痛,一定要上医院进行确诊。在了解具体病史之后,基本需要做系统的体格检查,了解身体的基本情况,检查面部感觉、肌肉运动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例如血液常规、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后最终确诊。 不要将三叉神经痛误认为牙痛、偏头痛 根据我院三叉神经痛患者门诊及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容易误诊为牙痛,偏头痛等疾病治疗。因为都发生在面部,很多人会将牙痛、偏头痛与三叉神经痛相混淆。 牙痛的阵发性不太明显,往往是持续性的疼痛,其发作与食物的冷热关系很大。而且没有触发疼痛的敏感点。但三叉神经痛会有“触发点”,轻触这些“触发点”就可引发疼痛。 偏头痛则是轻重不等的单侧头痛,发作前大多有先兆表现,例如视力减退、眼冒火星等,而且疼痛时间长,往往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三叉神经痛如影随行,怎样才能把患者从这种折磨中解救出来? 1、药物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其中药物首选卡马西平,此外还有奥卡西平、巴氯芬、苯妥英钠等。但药物治疗大多只能用于初级治疗。 2、注射治疗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就是俗称的“打封闭针”,此方法比较常用,但止痛范围比较局限,而且容易复发。还有一种是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就是在三叉神经节部位注射局麻药物,效果短暂甚至无效,注射难度偏大。 3、射频热凝疗法 射频是通过高温作用让患者神经部位蛋白质发生凝固,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疗效良好,运用也比较广泛,操作简单,但并发症比较多。 4、手术治疗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主要的手术方法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在颅骨上钻个如一分钱硬币差不多大小的小孔,通过这个小孔在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将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的血管分离开,使血管不再压迫神经根,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王景 2024-10-10阅读量1734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如何自检是否得了面肌痉挛?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绝大部分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因面神经出颅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和颈支四个分支,当面神经根部受压迫刺激时,会出现这四个分支控制的肌肉部分的功能障碍。 为了方便患者理解,我们将面肌痉挛的症状归纳为四个典型表现和一个其他表现: 先来了解下眼睛是如何睁开闭合的 在医学上,眼皮称之为眼睑。眼睑有两种肌肉,一种叫做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着眼睛,当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肌肉叫提上睑肌,当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两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眼睛就能睁开和闭合。 面肌痉挛患者由于面神经受到异常压迫,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引起眼轮匝肌的不正常收缩放松,就导致面肌痉挛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症状: 频繁眨眼:因面神经根部受刺激,出颅后颞支控制的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不断收缩和放松而引起频繁眨眼。绝大部分患者为单侧发生,偶有双侧情况出现。 持续的眼皮跳:支配这两种肌肉的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刺激,两种肌肉同时兴奋,就会出现反复收缩,甚至痉挛或颤动,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动。 面神经出颅后的颧支控制面部肌肉运动,颊支控制嘴部的肌肉运动。当面神经受到异常压迫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引起这两部分肌肉不正常收缩和放松就会引起另外两种症状: 面部肌肉抽搐: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颧支面神经异常冲动引起面部频繁抽动。 嘴角抽搐: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颊支面神经异常冲动引起嘴角频繁抽动或歪斜,重者可累及颈肩肌肉。 其他症状: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的轻度疼痛(称为抽搐痛),个别病人还可伴有头痛、病侧耳鸣、耳聋。部分病人由于长期抽搐可出现病侧面肌无力、萎缩及舌前2/3味觉丧失。面肌痉挛患者可以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您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王景 2024-10-08阅读量1534
病请描述: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易在人际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感染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可造成严重疾病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流行每年造成300万~500万严重病例,29万~65万例与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死亡。流感流行可使劳动队伍丧失生产能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并可加重卫生服务的负担。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人类中,引起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因主要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在较小程度上是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由8个负义RNA的片段编码的11种不同蛋白质,其中8种被包装成具有感染力的有包膜的病毒体。在病毒表面的是病毒的两个主要抗原决定簇,即刺突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HA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并具有受体结合和膜融合活性。NA在感染后期介导病毒受体的酶促裂解,从而释放后代病毒粒子。流感病毒M2离子通道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它充当质子通道,在病毒内部的转变过程中酸化病毒内部,导致子代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irusRibonucleoprotein,vRNPs)释放到细胞质中,vRNPs随后迁移到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发生病毒转录和复制。此外,RNA依赖型RNA聚合酶(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RdRP)及在合并感染期间RNA 的片段的重配为甲型流感病毒提供了进化机会,并可促进新宿主之间的传播。病毒复制的关键因素是病毒血凝素有效结合α-2,6﹣唾液酸(由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高度表达)的能力,以及RdRP病毒有效转录和复制RNA基因组的能力。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有哪些呢? 目前治疗方法,理论上,任何涉及流感病毒进入及复制过程的位点都可能用作治疗靶点,目前疫苗是减少流感影响的最佳方法,但病毒的抗原性漂移和偶尔的抗原性变化及疫苗的普及率低,限制了疫苗预防流感的作用。抗病毒药物M2通道抑制剂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只能有效对抗甲型流感病毒,更兼耐药性病毒的出现,导致M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非常有限。人们对开发新的普遍免疫策略非常感兴趣,各种抑制性药物已经上市,还有许多仍在研究中,尚未通过临床试验。 抗流感药物分类如下: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普遍认为,NA有助于流感感染早期作用于黏多糖以使病毒附着于靶细胞,以及感染后期病毒在病毒HA上出芽以释放离散的病毒颗粒。所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euraminidaseinhibitor,NAI)都通过与NA的活性位点特异性结合来模拟唾液酸过渡状态,从而阻断其酶功能,防止子代病毒体感染其他细胞。 (1)扎那米韦:研发的第一种NAI是扎那米韦,利用类似物2,3﹣脱氢﹣2﹣脱氧﹣N﹣乙酰神经氨酸及带正电荷的胍基,以高度保守的方式与NA的活性位点结合,生成扎那米韦。吸入用扎那米韦被推荐用于治疗具有甲型、乙型流感典型症状的患者。该药物在包括欧盟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被授权用于成人和儿童(≥5岁)流感的治疗,在美国和加拿大被授权用于7岁及以上的患者。扎那米韦作为标准治疗方案,通过吸入器服用,每天2次,每次10mg,持续5天。 2019年静脉输注的扎那米韦溶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正在接受临床监测,旨在治疗患有危及生命的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病住院患者。扎那米韦静脉注射许可用于成人、青少年和6个月以上的儿童。建议剂量为每次600mg,每天2次,持续5~10天,应在流感症状出现后的前6天开始治疗。I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报告了一些与该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事件,包括腹泻、皮疹、肝细胞损伤等肝脏反应及转氨酶水平升高。 (2)奥司他韦: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在结构上相似,引入戊基醚侧链从而抑制NA与宿主结合。奥司他韦标准方案是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天2次,持续5天。奥司他韦的治疗应在症状出现后48h开始。然而,在住院、重症及合并高危并发症的特殊情况下,建议无论发病时间如何,都立即开始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治疗。该药物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他报道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非常严重,包括过敏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心律失常、肝衰竭(包括肝炎)等。 尽管NAIs被认为是控制流感暴发的有效药物,但各种变异病毒对目前可用的NAIs表现出耐药性。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NAIs的使用与药物诱导的病毒突变成正比,从而导致NAI的耐药性。此外,NAI耐药性也可能发生于NA活性位点的突变,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尤其成问题。在严重或致命流感病例的NAI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耐NAI毒株。因此,越来越多新的NAIs正在研发中。 (3)帕拉米韦:帕拉米韦注射液和磷酸奥司他韦疗效相当,而且能够有效对抗耐奥司他韦的流感病毒,且剂型为注射液,适应流感危重病人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患者的救治。这个药规格100ml/瓶;100ml∶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按C15H28N4O4计)0.3g与氯化钠0.9g。用量用法:静脉滴注给药。在出现流感症状的48小时内开始治疗。成人:一般用量为3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用6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40分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一次,1~5天连续重复给药。另外可以根据年龄和症状等酌情减量。儿童: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帕拉米韦一日一次,每次10mg/kg体重,30分钟以上单次静脉滴注,也可以根据病情,采用连日重复给药,不超过5天。单次给药量的上限为600mg以内。这个药不良反应:主要是支气管炎、咳嗽等,此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眩晕、头痛、失眠、疲劳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小。 (4)安石榴苷:Li等证明安石榴苷是一种靶向NA的新抗流感抑制剂,对各种类型的流感都有效,包括对奥司他韦敏感和耐药的甲型流感病毒,可同时对抗甲型、乙型流感。安石榴苷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仅在石榴、木耳科和诃子等少数植物中发现。安石榴苷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抑制病毒NA活性,不同于奥司他韦的作用途径,阻断子代病毒的释放。 (5)一种非两性离子结构的奥司他韦类似物(24a):Zhang等发现一种含尿素的非两性离子神经氨酸酶抑制剂(24a),它对第1组(H5N1和H1N1)和第2组(H3N2)亚型的神经氨酸酶表现出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对H274Y突变体的神经氨酸酶表现出比奥司他韦更强的抑制活性。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与奥司他韦相比,该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得到改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8.8%,为开发具有良好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新型强效非甾体类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2.RNA抑制酶 流感中的RNA依赖型RNA聚合酶(RdRP)复合体由3个亚单位组成,即聚合酶碱性蛋白1、聚合酶碱性蛋白2和聚合酶酸性蛋白,形成病毒转录和复制所必需的异三聚体,因此成为抗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 (1)巴洛沙韦:巴洛沙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流感的药物。巴洛沙韦作为前药口服给药,在胃肠道中水解为巴洛沙韦酸。巴洛沙韦酸通过特异性结合聚合酶酸性蛋白来抑制病毒mRNA的形成,聚合酶酸性蛋白负责捕获宿主细胞mRNA帽,是启动vRNA转录过程的关键步骤。在欧盟,该药物的使用适应证是治疗急性无并发症流感和暴露后预防。由于巴洛沙韦的半衰期>79h,建议采用单剂量方案。剂量基于体重:体重40~79kg的患者一次剂量为40mg,体重80kg的患者一次剂量为80mg。III期临床试验表明,针对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分别接受巴洛沙韦、奥司他韦或安慰剂治疗,巴洛沙韦组流感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安慰剂组,与奥司他韦组相似(分别为73.2h、102.3h和81.0h)。然而,对于B型流感病毒感染,巴洛沙韦组流感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比奥司他韦组短27.1h。此外,在症状出现后的前12h开始治疗的患者,这一时间明显更短,而在巴洛沙韦组,与安慰剂相比,平均差异为48h。 (2)法匹拉韦:另一种抗病毒药物是法匹拉韦,一种靶向RdRP的核苷类似物,通过终止延伸进而阻止互补病毒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RNA的合成。法匹拉韦已在日本和美国进行了季节性流感的临床试验,并于2014年在日本被批准作为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3.血凝素 HA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并具有受体结合和膜融合活性。主要的步骤包括:HA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a-2,6﹣唾液酸或a-2,3﹣唾液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发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包膜与内体膜的膜融合。抑制透明质酸HA意味着阻断病毒感染的初始步骤。 (1)阿比多尔:目前进入临床的阿比多尔是一种抗病毒小分子,在俄罗斯和中国用于治疗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然而,需要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最近证明,它与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透明质酸茎上部的一个特定疏水腔结合,稳定透明质酸的预融合构象,抑制膜融合,这可能解释了它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尽管如此,阿比多尔需要广泛的优化以提高透明质酸的亲和力和药代动力学稳定性,并且迫切需要寻找靶向透明质酸其他表位的小分子。 (2)白桦木酸衍生物:白桦木酸是一种天然的羽扇豆型五环三菇,广泛分布在植物界,尤其是白桦树的树皮中。白桦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多样的药物活性,其中两种衍生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一种作为第一代成熟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药物,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Chen等发现白桦木酸的六价衍生物CYY1-11,1,具有抗流感病毒(H1N1)活性(IC50=5.2μm)且无明显细胞毒性(SI>38.4)。CYY1-11,1可靶向流感表面糖蛋白HA,阻止其与宿主细胞的附着。更重要的是,该结合物表现出较低的诱导病毒耐药性倾向。这些发现可能为白桦酸衍生物作为潜在抗流感药物打开了新方向。 (3)CBS1194:Du等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化合物CBS1194,其对第2组的甲型流感病毒具有特异性,而对第1组的甲型流感病毒没有影响。CBS1194靶向HA茎区,结合融合肽附近的化学基团空腔,导致空间位阻,阻止低pH诱导的HA重排,抑制病毒和核内体膜的膜融合,在病毒感染的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CBS1194的出现进一步提高泛亚型抗流感药物的开发潜力。 (4)JNJ4796:JNJ4796是Dongen等发现的一种在体外结合并中和广泛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通过检测基于CR6261设计的小蛋白置换结合分析,筛选了最有前途的抑制剂JNJ4796。JNJ4796靶向保守透明质酸茎区,抑制透明质酸酸碱度敏感的构象变化,这种变化触发了病毒和内体膜的融合,以及病毒基因组向宿主细胞的释放,从而中和第1组甲型流感病毒。口服JNJ4796可保护小鼠免受H1N1病毒致死剂量的25倍攻击,口服剂量的JNJ4796在亚致死性病毒攻击后也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功效,以15mg/kg和5mg/kg每天2次给药可获得100%的存活率,并且该化合物具有中等程度的减肥作用,仅限于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该化合物能有效中和病毒在完全分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物中的感染。当在感染后96h进行评估时,用该化合物孵育感染了H1N1病毒的培养物可显著降低病毒滴度。 总结,目前,预防流感病毒传播最有效的两种方法是流感疫苗和抗流感药物。由于疫苗预防和治疗的滞后,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流感治疗至关重要。然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导致许多治疗方法逐渐失效,为了优化抗流感治疗,联合疗法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具有独立运作的不同抗病毒机制,协同作用于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抗病毒单一疗法相比,因为缓解了抗药性问题,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更有吸引力。当然,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循证依据。
王智刚 2024-10-08阅读量2190
病请描述: “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于9月5日至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5B病区主任余志良博士应邀参会。会上获悉,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CCHA)宣布成立。余志良博士贡献临床病例,参与CCHA开展的中国丛集性头痛注册研究。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简称“CH”)是一种原发性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其临床特征为严格单侧的重度疼痛,主要位于眼眶、眶上、颞部或这些部位的任意组合,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和(或)眼睑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不安。 丛集性头痛在发作规律上通常呈现“丛集”现象,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密集而反复地发作。由于发作时疼痛程度剧烈,易并发焦虑、抑郁和攻击性行为,甚至被称作“自杀性头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既往国内对丛集性头痛的研究都是一些样本量小、地域代表性差的小范围研究,没有进行国际注册,因此迫切需要汇聚国内各地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共同聚力,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丛集性头痛研究。 此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于生元主任和董钊教授牵头,联合了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包括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B病区主任余志良博士在内多位致力于丛集性头痛研究的同道,共同筹备组建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Chinese Cluster Headache Alliance,CCHA),联盟宗旨是通过多中心合作开展丛集性头痛相关学术研究、临床病例分享、诊疗经验交流,共同构建中国丛集性头痛防控体系。 CCHA于2022年8月起,进行了针对临床数据采集的中国丛集性头痛注册研究(Chinese Cluster Headache Register Individual Study,CHRIS),旨在建立一个前瞻性、纵向、多中心CH专病队列,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CH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型,为探究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余志良博士团队为该项研究贡献了一例临床病例,该病例为中年男性患者,长期饱受丛集性头痛折磨,于2022年初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头痛专病门诊求医,余志良博士明确诊断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 在“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上,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 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宣布成立 CHRIS研究的I期基线数据,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纳入816名诊断为CH患者为样本。从诊疗现状看,仅有小部分患者(11.89%)在首诊时即得到正确诊断,而39.22%的CH患者需要至少10年才得到了正确诊断,这更加彰显了依托CCHA开展多维度机制和干预研究的重要意义。 余志良博士表示,由于大众对丛集性头痛认识不足,往往有“忍一忍”的想法,可能因此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则明确指出,丛集性头痛若治疗不当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因此在制订诊疗计划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 (1)建议患者于头痛专病门诊就诊; (2)丛集期记录头痛日记,有助于识别头痛诱因并协助临床医师制订诊疗计划; (3)向患者解释头痛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 (4)告知患者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5)合理的应对压力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病情; (6)丛集期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控制发作,缩短丛集期; (7)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治疗、过渡期治疗及预防性治疗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自2020年4月起开设头痛专病门诊,每周定期开诊,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施治、诊治各种类型头痛的专科特色,强调头痛治疗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尤其是余志良博士潜心多年精研首创的“紫荆刺血疗法”,在各类疑难型头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 ▲ 余志良博士分析病情 2022年11月,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审核评估,医院头痛诊疗综合实力达到头痛门诊建设标准,获批设立“头痛门诊”,标志着医院正式成为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化建设单位,向打造品牌特色专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部分信息来源:逻辑神经科学)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29阅读量1532
病请描述: 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于9月5日至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B病区主任余志良博士应邀参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通过构建头痛防控体系,搭建并完善“诊、随、研、传、帮、带”六位一体的头痛防控网络,共同推动中国头痛学科体系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头痛防控体系与百度地图合作推出的“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地图”正式上线发布。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作为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化建设单位和“头痛门诊”单位,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严格筛选评估后,正式加入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地图。 ▲ 余志良博士在大会现场 医院5B病区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余志良博士表示,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容易致残的疾病,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也是50岁以下人群首要致残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症状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为单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失、生活质量下降和生产力的损耗。同时,偏头痛通常还伴随多种并发症,如焦虑、抑郁、脑血管病、睡眠障碍等,造成极大疾病负担。 然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仍存在着诸多痛点,如诊断规范率欠佳、治疗药物使用不当、疾病认知程度低等,疾病规范化诊疗亟待改善。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已开设头痛专病门诊多年,每周定期开诊,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施治、诊治各种类型头痛的专科特色,强调头痛治疗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尤其是余志良博士潜心多年精研首创的“紫荆刺血疗法”,在各类疑难型头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 2022年11月,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审核评估,医院头痛诊疗综合实力达到头痛门诊建设标准,获批设立“头痛门诊”,标志着医院正式成为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化建设单位,向打造品牌特色专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头痛门诊”由余志良博士主诊 此次正式加入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地图,标志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在头痛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诊疗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 医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头痛疾病的诊疗服务质量。同时,将继续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为头痛领域学科研究贡献更多的力量,助力推动我国头痛规范化诊治不断向前发展。 “按图索骥”规范化诊治头痛 基于百度搜索,每日头痛类信息检索达20万人次。自百度健康医典偏头痛科普专区上线以来,偏头痛相关信息搜索达600万次。 ▲ 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发布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地图(简称头痛地图)上海地区部分医院 中国头痛防控基地体系现已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397家医院。其中,专家委员会单位21家、头痛中心89家、头痛门诊287家。 ▲ 规范化诊治头痛可“按图索骥” 作为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头痛防控联盟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地图”,大大方便了头痛患者在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对头痛规范化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29阅读量1239
病请描述: 9月5日下午2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应邀做客由闵行区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的“全民质量科普系列节目”——“知·质”电台“权威解读”栏目直播间,与大家分享《脑卒中的识别与预防用药技巧》,提醒大家关注脑卒中,关爱生命健康。 ▲ 席刚明教授应邀做客“知·质”电台 席刚明教授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一般分为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目前,脑卒中死亡率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致死病因首位的“头号健康杀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预防尤为重要。 脑中风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席刚明教授传授了两个快速识别方法,即“BE FAST”口诀,或者中风1-2-0三步识别法:“1”是指“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是指“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是指“讲话是否清晰”。 席刚明教授还详细讲解了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未患脑卒中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可控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无症状脑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凝、睡眠呼吸紊乱、炎症和感染等;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酗酒、饮食、缺乏锻炼等。 二级预防指对已经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宣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利用较强效、高效的措施预防,包括手术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早期的肢体康复、心理治疗。 三级预防指脑卒中已经发生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后,患者出现功能的残障、残疾。此时对患者宣教侧重于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康复指导、康复训练,以及营养平衡支持的指导,也包括用药指导,也较为重要。 关于高血压用药,席刚明教授指出,要在正确时间服药,根据身体血压波动,一般在早晨6点服药,勿在晚上睡觉前服药。此外,席刚明教授强调服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要随意掰开药片,破坏药物结构和完整性。 ▲ 席刚明教授在直播中 最后,席刚明教授强调,卒中治疗,时间就是大脑。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6 小时内,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当天,席刚明教授从脑卒中概念,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脑卒中三级预防等方面对脑卒中进行了精彩详细地讲解,让听众获益匪浅。 秉持“德信为本、精医于民、责任担当、追求卓越”的院训,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一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健康理念,增强社会大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提高脑卒中预防意识。 脑卒中防治,是责任,更是使命。除了定期组织开展卒中防治科普讲座进社区系列活动,每年“5.25世界预防中风日”、“10.29世界卒中日”,医院都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日科普宣教及咨询活动等,以多手段、多形式的载体切实有效地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 同时,医院持续深入完善脑卒中防治体系,不断优化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建设,探索出了理论、实践并行的防、救、治融合性卒中救治“一体化模式”。“患者至上,质量为先”。凭借着过硬的医疗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便捷的就诊流程,医院被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评为“示范防治卒中中心”,并成为长三角卒中专科联盟单位,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委员单位,“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更获得上海市首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 成为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委员单位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接下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将继续“防治并举”,期待与“知·质”电台等大众传媒一起持续向大众普及卒中防治知识,积极履行医院社会责任担当,为降低卒中发病率,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而努力!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11阅读量1398
病请描述: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该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 《齐鲁晚报》旗下“齐鲁壹点”2022年7月19日报道,46岁的何女士患有偏头痛十多年,这个疾病完全打乱了她的工作和生活。“有时候工作疲劳或者心理压力大,就会导致偏头痛发作。”何女士说,此外,有时候也没有明显的诱因,“吹一下风扇也会引起偏头痛,受凉受热都不行。”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B病区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余志良博士表示,虽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在生活中,饮食、睡眠、环境等因素,常常会诱发偏头痛。 余博士进一步讲解道,季节变化与头痛发作息息相关,国际头痛基金会(NTF)组织的相关调查统计显示,有约75%的经常性头痛患者,当天气或是气压改变时,都会引起偏头痛发作。季节交替时,头痛发作次数增多;环境冷热变化或吹风时,会引起头痛明显加重。 根据《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 版)》,偏头痛发作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 余志良博士结合丰富的偏头痛临床诊疗经验介绍,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因人而异,每月发生2-4次较为常见,但有些患者每隔几天就会发生偏头痛,也有些患者一年仅发生一两次。 发作时,常为隐约疼痛起始,逐渐变为中重度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还可从头部一侧转移至另一侧,累及头前部甚至整个头部。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差,疲劳,视野模糊等。 余志良博士指出,偏头痛对患者健康有着相当的危害,不仅因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可导致病人的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而且与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相关。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 版)》援引的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相关研究亦发现其可能增加罹患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余博士讲解道,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可考据的头痛之病名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所致。因此,诊断偏头痛应辨别病程长短,病位表里,邪正虚实,并予以辨证施治。 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除药物对症治疗外,随着对疾病研究认识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中医刺血、针灸为主的非药物治疗策略,在偏头痛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偏头痛急性期,以辩经论治为主,兼顾辨证论治,可通过刺血、手针等疗法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目的,迅速获得镇痛效果。在恢复期,则多采用毫针刺法、温针灸、耳穴压丸等操作方式,以期达到“缓则治其本”的效果。 余志良博士潜心多年研究并首创的“紫荆刺血疗法”,以传统的十四经穴理论、现代西医的血液净化理论、血管内皮的神经内分泌理论与密闭系统的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作用机理在于解毒祛瘀、扶正驱邪、消肿镇痛、活血生津、健脾理气、解郁安神,即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清除或抑制炎症、促进神经内分泌、改善微循环、增强代谢、调节免疫、组织结构与功能重建等,对于包括偏头痛在内的各种痛症、三高、头晕、心梗、脑梗及五脏功能不调等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2023年12月,“紫荆刺血疗法”入选传统医药特色疗法和新技术新产品遴选推广项目。 余志良博士提醒,除了在偏头疼发作时积极治疗外,通过日常生活方式改变,避免诱发因素,也能对疾病预防起到积极作用。如: ●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健康饮食,少食腌制食品、巧克力、奶酪及红酒等。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此外,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倾向,建议在必要时通过专业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的心理。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头痛或疼痛加剧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以免病情加重,延误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06阅读量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