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调控技术。它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被称为“大脑钥匙”。 无创穿透颅骨的“大脑钥匙”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康复医学科主任张敏介绍,TMS是一种颅外脑刺激技术。它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TMS刺激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可穿过颅骨,在特定大脑皮层形成感应电场,改变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的目的。 根据刺激模式,TMS主要可分为单脉冲(sTMS)、双脉冲(pTMS)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中,单脉冲和双脉冲TMS常被用来探索大脑功能,这两种方式可以使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去极化来产生动作电位,在皮层运动区产生运动诱发电位,可以测量皮层的兴奋阈值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用以刻画某些神经疾病导致的神经生理变化。 ▲ TMS示意图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则是连续有节奏的磁脉冲。rTMS需要特殊的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高频rTMS或低频rTMS。低频rTMS可对神经突出产生长时程抑制效果,抑制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相反,高频rTMS可对神经突出产生长时程增强效果,兴奋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对相应疾病起到治疗效果。 张敏主任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神经调控技术,rTMS具有无痛、无创、非侵入性、易操作等优势,可特异性调节刺激脑区的神经兴奋性,刺激停止后仍有持续的生物学效应,是脑功能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有力工具,因而又被称为无创神经调控的“大脑钥匙”。它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这些疾病可通过TMS开展临床诊疗 目前,TMS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神经、康复、疼痛、神经电生理等领域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具体适应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国际rTMS治疗指南(2020版)】包括: A级:抑郁症、神经病理性疼痛、亚急性脑卒中(改善手运动功能)。 B级:帕金森病(改善抑郁症状、运动功能)、创伤后应激障碍、亚急性脑卒中(改善运动功能)、慢性脑卒中(改善非流利性失语)、抑郁症、纤维肌痛(改善生活质量、疼痛)、多发性硬化(下肢痉挛)。 C级: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强迫症、物质成瘾(戒烟)、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慢性耳鸣、癫痫、亚急性脑卒中偏侧忽视、精神分裂症(改善幻听、阴性症状)、慢性脑卒中(改善手运动功能)。 其他更多:意识障碍、运动性失语、肌张力障碍、慢性脑卒中(改善运动功能)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主任张静波是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在神经系统罕见病、疑难病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研究。 ▲ 张静波主任日常工作照 张主任以经颅磁刺激(TMS)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 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神经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卒中后约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吞咽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颅磁刺激技术会引起双侧半球神经网络和相关皮质—皮质下兴奋性的改变,可促进脑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 具体来说,通过rTMS治疗时,刺激频率 ≤1Hz为低频,引起突触传递功能的长时程抑制,降低神经元活性;刺激频率 >1Hz为高频,引起突触传递功能的长时程增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 正常情况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抑制,每一侧都对另一侧产生相同的抑制效应,处于抑制平衡状态。一侧半球卒中后,受损侧兴奋性下降,对另一侧的抑制性减弱,未受损侧兴奋性大于受损侧,并对患侧施加更强的抑制作用,半球间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在脑卒中后上调患侧半球或下调对侧半球的兴奋性,以重塑两半球间平衡状态,有利于卒中后功能恢复。 张静波主任提醒,对于不同患者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等来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期,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引进了依瑞德磁场刺激仪(CCY系列),以满足广大患者多样化的治疗和康复需求。 ▲ 患者正在进行rTMS治疗 该设备具有多种脉冲模式,可兼容国内外主流肌电图仪、脑电图仪、定位导航系统、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等。配备惰性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三重安全防护功能,确保刺激线圈能安全长时间连续工作。 应用领域包括: 1.检测项目: 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CSP)等。 2.临床应用: 神经康复领域:脑卒中后失语症、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癫痫、帕金森病、慢性疼痛等。 精神心理领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儿科领域:脑瘫、孤独症、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动性抽动症等。 成瘾领域:网瘾、戒毒、戒烟、戒酒等。 3.科研: 心理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患者接受治疗时需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取下手表、磁卡等设备和物件; 2)接受治疗时取坐姿或半卧; 3)接受治疗时,会感觉到头皮轻微的颤动,属正常现象; 4)接受治疗时,磁刺激仪会发出“叭...叭.....”的声音,如对声音敏感者,可戴上耳塞; 5)磁场刺激仪治疗原则上10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禁忌症(哪些人不适合经颅磁刺激治疗): 1.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2.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3. 严重酒精滥用者; 4. 有颅脑手术史者,脑内有金属物植入物者,有耳蜗植入物者; 5. 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者; 6.颅内压明显增高者; 7. 孕期妇女。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16阅读量2257
病请描述:编者按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有所谓的无酒不成席、把酒言欢、酒逢知己千杯少等等说法。 一位60多岁的于先生,两年前因体检发现胰腺癌,及时实施了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术。近期门诊复查没有发现复发转移,我们都非常高兴。临出门他又问我一个问题:“我可不可以吃老酒?”他压低嗓门告诉我,没开刀之前每顿至少喝半斤白酒,每天都喝一斤多的。现在感觉身体非常好,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开始喝酒。 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还真值得一聊。那么,饮酒与胰腺到底有哪些问题呢?下面就分享几位患者的真实案例吧。 01、长期饮酒与胰腺癌 正如上面的病人,长期饮酒20多年,患糖尿病史5年。体检又发现胰腺癌,幸亏发现的早,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大部分胰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及至有症状来就诊时,多半都已失去了根治手术机会,生存期就非常短了,甚至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酒精对胰腺长期的刺激,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可以诱发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反复发作可能诱发癌变。 长期大量饮酒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部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胰腺癌。 02、慢性酒精性胰腺炎 还有一位是15年前(2009年)我手术的病人,他是一位37岁的小伙子。长期饮酒,每天也是1斤白酒以上。他自己讲,别看才37岁,酒龄已经20多年了,从17岁就开始喝酒。在就诊前2年,腹痛反复发作,导致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极度消瘦。一喝酒,腹痛反而有所缓解,这样对酒精就更加依赖了。来院检查发现,他是典型的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胰管是胰腺分泌排放胰液的主要管道,正常最粗的部位也不会超过0.5cm。他的胰管明显不规则扩张,最宽的部位达到2cm多,胰管内充满各式各样的结石,从胰头长到胰尾。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胰腺组织的萎缩。导致胰酶分泌不足、还排出受阻,消化功能明显下降,来的时候就像抽大烟的人一样,骨瘦如柴、不成人样了。 关键是酒精成瘾,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家庭也即将崩溃。多次在当到医院就诊,效果不佳。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通过朋友找过来。后来在快速补充营养、改善体质的情况下,给他做了胰管切开取石、胰尾的部分切除。因为还年轻,尽量保留了胰头,做了胰管空肠吻合术。解除了梗阻,疼痛减轻,胰腺组织可望有所恢复增生。后来彻底戒酒,营养逐渐恢复起来。 03、急性胰腺炎 5年前的一位41岁的建筑公司刘经理,由于工作原因,常常陪客户喝酒。长得也是人高马大,肥胖体型,体重达220多斤。有一次大量喝酒之后,突然剧烈呕吐,腹胀腹痛。开始还以为醉酒所致,殊不知,腹痛越来越重,无法忍受,紧急来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非常危重,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可达1/3以上。后来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才逐渐缓解出院,1年后才恢复体力。也更换了工作岗位,减肥控制体重,锻炼身体,总算脱离了这个顽疾。 04、慢性胰腺炎止痛药成瘾 如果不是酗酒,但只是少量持续的饮酒,久而久之,有些人也会引起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这种胰腺炎不是急性胰腺炎治疗不彻底或者反复发作所致,是由于酒精的慢性损伤所致,开始患病就是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也没有剧痛、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而是表现为中上腹或者是腰背部的慢性疼痛,久治不愈。 一位30多岁的张先生,本来是一个收入不错的中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长期饮酒导致慢性胰腺炎。他不断地来院就诊,反复住院,既不是重症,也不能说没有症状。每次发作就用止痛药,输几天液就好转,然后就出院。但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进医院就要求打止痛针。最短的间隔时间是两周。周围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认识他了。最后搞得工作丢了,老婆孩子离他而去,成了孤家寡人,还到处借债。事实证明,他已经由慢性胰腺炎改变为镇痛药成瘾症了。最后让他转到了身心精神科住院治疗,才逐渐摆脱困境。 05、胰性脑病和酒精性脑病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 并发症较多。其中胰性脑病是危重并发症之一。具体机制不明,与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体内炎症介质、神经递质、脂代谢物质集聚以及B类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多语、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抑郁、烦躁、幻觉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升高、四肢强直、反射亢进或消失及脑脊髓病综合征等。不只在酒精性胰腺炎发生,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炎都有可能发生。效果好坏与胰腺炎的治疗效果相关。胰腺炎得到控制后,短期内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但重症患者,胰腺炎持续发展,则预后不良。 酒精性脑病与胰腺炎是两种情况,但可以同时存在。慢性酒精性脑病是指由于长期饮酒作用于脑组织产生的慢性、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一系列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对饮酒的强烈渴望、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增强和不加以控制。患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神经系统机能和结构异常。 慢性酒精性胰腺炎的病人,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往往与合并酒精性脑病有关。须加以警惕。 结束语 饮酒乃大多数家庭,家常必备。饮酒对人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适量有益,过量则有害。长期大量饮酒百害而无一利。不过,很多酒精成瘾的人,常常无法自拔,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常常还得求助于医生。最后,借助一个广告语来结束我们的话题:酒是好酒,莫贪杯哦。
施宝民 2024-04-01阅读量1787
病请描述: “酒”喝多了伤身,喝多了误事,朋友小酌还好,可是日复一日的喝,就容易造成“酒精依赖”,很多人并没有特别注重“酒精依赖”,实际上“酒精依赖”是很危险的一种精神疾病。 酒精依赖的判断标准 1、想酒:大多数的病人不承认,认为自己意志力不坚强,病人经常梦见自己喝酒。有的病人难受的时候,只要酒精棉球擦一擦,闻一闻就觉得塌实了。 2、耐受性的增加:就是酒量的逐渐增加,啤酒喝着喝着,换成白酒,半斤变一斤。安眠药从未使用过,半片就睡好长时间,到后来一晚上吃100到200片安眠药。酒量增加是一个问题,酒量下降也是问题,我们理解是躯体出问题了,肝脏不好。最后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喝难受,另一个方面是喝酒也难受。 3、控制能力受损:一开始喝酒不注意,后来家人管自己,就会藏酒,偷偷饮酒。包括藏安眠药,有些药瘾的病人全身都藏安眠药。因为这会和家人冲突。原来是我拿酒,现在是酒拿我。一杯太多,千杯不少。一旦喝酒就打不住了,一定要喝醉为止,这个属于疾病问题。 4、戒断:躯体的依赖,停酒1到2周内手抖的很厉害,因为身体内没有酒,严重的有昏迷的,甚至致死的。安眠药会出现癫痫的发作。一个常见的现象“——晨饮”,早上起来就喝酒。因为一夜没喝酒,身体内缺酒了。 5、放弃其他的活动:孤独的问题。自己觉得自己这么没用很丢脸,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躲在家里偷偷喝。 6、知道有问题,还继续喝:本不想继续喝酒,整个身体状况,继续喝下去问题越来越严重,很想戒,但是戒不掉。 总共六条,满足两条诊为轻度酒精依赖,满足四条为中度酒精依赖,满足全部六条为重度酒精依赖。 长期饮酒的危害 ★表现★ 1、酒后兴奋型:酒后话多,易激动,烦躁,摔东西,骂人,打人,幻视,幻听等症状。 2、酒后嗜睡型:酒后易入睡,容易误事。 3、心脑血管损伤型:已出现手抖,心慌,肝硬化,酒精肝,肝腹水,小脑萎缩,股骨头坏死等症状。 ★损害★ 长期饮酒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的损害。例如包括:躯体、精神和性格。 躯体方面:因为酒精是小分子的物质,很容易达到全身的各个脏器。当有酒精进入身体后,只要10分钟就能达到我们的大脑。而在2到3个小时后,身体就会把酒精百分百的吸收了。 但是如果想排泄酒精就需要花费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泡在酒缸里面。 神经系统方面:肌肉不协调(走路不稳,协调性不好)、反应迟钝、致性快作用、自控能力下降。 性格改变:工作不负责任,家庭关系恶化,道德败坏。 酒成瘾作为一种成瘾性心理疾病,一些社会机构采用的单一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效果一般不好,非常容易复发,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疗。
高小宁 2023-07-31阅读量1615
病请描述:小王是一家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大学毕业3年,事业算是风生水起,也深得领导的赏识,但是最近他总是莫名其妙的走不了多远的路就腿疼,有时晚上疼的更厉害,起初还以为是工作太累了,应酬太多,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他,是他的血管有问题。小王很不解,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血管有问题了呢?通过医生详细的询问,发现这与小王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关系,首先他的血管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中,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血管最舒适的家呢? 一、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小王之所以那么年轻血管出了问题,除了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详见本篇第三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烟和酒。中华是礼仪之邦,烟酒文化也是由来已久,谈生意、办事、生活似乎都离不开它们,而它们让我们的血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爱护你的血管,戒烟少酒见行动。如今,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现代环境日新月异,“快餐文化”、应酬、加班、压力大、“过劳死”等已司空见惯。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与前一次(2005年)监测对比,13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增长,18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降低,其中,20~39岁成年人降低0.39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降低0.84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的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国民体质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但是,环境污染,饮食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超负荷工作,心理疾病等不良生活习惯仍然是现代人生命健康的挑战。二、吸烟伤血管甚于伤肺考古证据显示,在1500年前,抽烟就已经是玛雅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这种燃烧的植物会让祭司很快进入亢奋状态,同时营造烟雾缭绕的神秘氛围。如今烟草早已顺着航运的脚步,散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烟草消费的中心。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烟雾中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含有250种已知的有害物质,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无论如何,吸烟对己对人健康都有严重威胁。 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在血管外科有这么一句话,“要么吸烟要么截肢,你只能选一样”。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量的统计学数据表明,有80%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长期吸烟的习惯:90%以上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大量吸烟史。吸烟对血管的危害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一下4个方面:(1)吸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血管痉挛和损伤内皮细胞。 (2)吸烟对脂质代谢产生有害的影响,可使脂蛋白的分布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代谢因子发生变化,脂质代谢变化,综合作用于内皮细胞使之更加损伤,降低血管的修复能力。 (3)烟雾中的CO与血红蛋白有亲和力,可降低血液与氧结合氧能力。低氧血症又会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4)长期吸烟能增加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的水平,降低红细胞的变形功能和纤溶酶原含量。吸烟可使血小板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刺激物,促使肌细胞向血管内移行,更有利于血管病变的发生。三、没有戒不掉的烟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它不是想戒就能戒掉,可喜的是,鉴于吸烟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对于广大立志戒烟的烟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那么简单谈谈戒烟的一些方法:要有坚定的决心、信心!很多吸烟者不仅仅是生理上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同时在心理上也成瘾。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树立起戒烟的信心,在心理上战胜烟瘾,那么戒烟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很多人可以戒7天,甚至100天,最后又复吸了,究其原因即没有首先在心理上战胜烟瘾,没有戒掉心理的烟瘾。我们要相信,坚定的戒烟决心和信心,再通过遵循科学的戒烟方法,你一定可以摆脱这个生命的杀手。选择正确的替代食物,拒绝“错误”的食物!有的人在戒烟时会选一些替代的饮食,可是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有时没有很好的效果,坚持不久便说自己戒不了烟,就此放弃挣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袁智敏教授建议,戒烟时应当避免这些饮食:糖果,消耗体内维生素B1,易让人焦躁和易怒;浓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它们会干扰钙、铁的吸收,影响睡眠,同时咖啡因是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成瘾物质,会增强吸烟的欲望;高胆固醇、高脂食物,如动物内脏、虾子、蟹黄、皮蛋、煎炸食品、肥肉、鸡皮、腊肠、奶油等,在戒烟过程中,由于尼古丁抑制食欲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人的食欲大开,血清毒素减少,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率增加,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身体会发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喱、高盐及添加味精或香料等,这类食物会刺激消化道神经 ,增加食欲,使体重增加。戒烟时,别忘了下面这些好伴侣食物:木糖醇口香糖,含糖分少又能满足心瘾;坚果,富含维生素E,抗氧化修复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但能量较高,不宜多吃;萝卜,含有类似乙酰胆碱的物质,可以抑制尼古丁的兴奋作用;水,多饮水,多排尿,可以促进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排出而减轻烟瘾;茶叶,绿茶中含多种解烟毒的物质,能有效对抗尼古丁的危害,但以淡茶水为宜;粗粮,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神经功能;新鲜蔬果,尤其是深色蔬菜,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物质,能对抗烟草中的致癌物。必要时及时寻求药物帮助!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荐的戒烟药物是:小剂量尼古丁替代制剂,伐尼克兰,盐酸安非他酮。这些药物都是通过大样本人群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的。鉴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之大 ,我国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内,鼓励广大烟民戒烟。四、小酌怡情 过量伤身适量饮酒是否有益于健康?近年来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无论适量饮酒是否有助于健康,大量饮酒或长期酗酒对于健康的危害都是肯定的。我国酒文化由来已久,酒是应酬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国内主要以白酒、啤酒、红酒三种酒为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饮用红酒比其他类型的酒更有益于健康,只是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在体外试验研究中表明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提高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松弛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但红酒中这些成分的作用是否就能代表红酒对血管健康有益尚显得证据不足。美国心脏协会指南认为,虽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但对从不饮酒者,不宜利用饮酒来达到心血管保健作用。 有问必答 问:电子烟真的可以戒烟吗?答:有些朋友会在电视广告中看见有一种戒烟的产品叫电子烟,广告中的电子烟实际上仍然是烟草的替代品,实质上还是尼古丁,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戒烟,到目前为止,尚无临床数据证明电子烟能增加戒烟的成功率。在此,提醒大家如需药物帮助戒烟时,应当选择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规戒烟产品。问:“女性香烟”和“减害”香烟是否对健康的损害小?答:不是!女性香烟和现在广泛宣传的减害香烟只是烟草公司的一个喙头,国际科学领域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吸烟危害健康是无法用科学来伪装的事实。1971-1991年间的英国男性医生标化肺癌死亡率比1959-1971年间的上升了19%,即由原来的264/10万增加到314/10万,而同时期英国烟草的标准焦油量大幅度降低。且男性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男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却在上升,烟草危害有增无减。问:混搭饮酒真的容易醉吗?对健康有什么损害呢?答:混搭饮酒确实容易醉,因为有些酒虽然酒精含量不高,但是酒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刺激胃的运动 ,促进酒精向小肠移动,增加酒精的吸收(小肠的酒精吸收比胃内的快),从而更容易喝醉,如红酒+雪碧、啤酒+白酒的搭配。混搭饮酒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超量饮酒,更主要的危害是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尤其是血管壁薄或有动脉硬化的人,极易导致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长期大量混搭饮酒还会引起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问:哪些人不适合饮酒?答: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及技巧或者协调能力的工作的人,如司机、操纵机器师等;对酒精过敏的人,患有肝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胰腺炎、通风、中风等疾病的人;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压药、抗凝药、抗癌药、降糖药、降脂药的人不应饮酒。此外,哺乳期以及孕妇、儿童、青年都不宜饮酒。问:喝酒高兴时偶尔抽一支烟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危害吗?答:是的。根据英国剑桥大学李杨梅教授在美国神经学会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适量摄取酒精即使有益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如果你是一个吸烟者,那么吸烟将会抵消因适量饮酒带来的各种益处。”吸烟可以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喝酒时血液循环加速,导致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吸收的更多,增加对血管的损害。
冯睿 2021-12-23阅读量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