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血管瘤的常见类型与生长特点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占75%。根据病理结构,常见类型包括: 1.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皮肤红斑或结节,多见于婴幼儿头面部,部分可自行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深部组织青紫色肿块,可能压迫神经或器官。 3.蔓状血管瘤:血管迂曲呈蔓状,易破裂出血,需及时干预。 邓娟主任强调,约60%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于头颈部,若瘤体快速增大、颜色加深或伴随疼痛,需警惕恶变风险。 春季为何可能加速血管瘤生长? 尽管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邓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指出,春季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其发展: 1.激素水平波动: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激素(如雌激素)变化可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活跃,促进瘤体增生。 2.紫外线增强:紫外线是皮肤病变的重要诱因。春季日照时间延长,未防晒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血管瘤可能因光损伤加速生长或恶化。 3.局部摩擦增加:春季衣物减少,位于易摩擦部位(如颈部、四肢)的血管瘤更易受刺激,导致充血或破溃。 春季血管瘤的防治策略 1.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 家长需观察婴幼儿皮肤异常红斑是否在出生后2-8个月内迅速增大,或伴随颜色变化(如由红转紫)。邓主任建议,若瘤体直径超过6毫米、边缘不规则或出现溃疡,应立即就医。 2.个性化治疗方案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针对不同类型血管瘤提供综合治疗: 激光治疗、手术切除、药物干预、综合方案治疗等。 3.日常防护要点 严格防晒:使用物理遮挡(遮阳帽、伞)或SPF30+防晒霜,减少紫外线暴露。 避免刺激:穿着柔软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瘤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复诊:每3-6个月通过超声或影像学检查评估瘤体变化。 春季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可能成为血管瘤活跃的“催化剂”。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主任提醒,血管瘤的治疗需结合类型、位置及患者年龄制定方案,切不可因看似“无害”而延误干预。该院凭借先进技术(如激光、微创手术)及多学科协作,已帮助众多患者实现精准治疗。若发现血管瘤异常变化,建议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预约邓娟主任团队,把握治疗黄金期,守护皮肤健康。
邓娟 2025-04-03阅读量670
病请描述: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色素痣(俗称“黑痣”)的问题:“医生,孩子这颗痣会癌变吗?”“需要激光点掉吗?”“为什么孩子会长这么多痣?” 今天,我将针对家长最关心的8个问题逐一解答,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色素痣,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一、什么是色素痣? 色素痣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局部聚集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先天存在或后天生长。儿童期因皮肤代谢活跃,痣的数量可能逐渐增多,绝大多数为良性,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二、家长最关心的8大问题 1. 孩子出生就有的痣是胎记还是色素痣? 先天性色素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直径≥1.5cm的称为“先天性巨痣”(发病率约1/20000),这类痣需长期随访;小痣则多为良性,但需观察是否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大。 2. 色素痣会恶变成黑色素瘤吗? 儿童期痣恶变概率极低(<0.001%),但若存在以下情况需警惕: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黑色素瘤病史 先天性巨痣:直径>20cm的痣恶变风险约5-10% 反复外伤:如长在手掌、脚底等易摩擦部位的痣 3. 如何判断痣是否异常?牢记“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不清晰、呈锯齿状 C(Color)颜色不均:出现黑、棕、红、白等混杂色 D(Diameter)直径>6mm E(Evolution)近期变化:短期增大、隆起、出血瘙痒 4. 孩子总抓挠痣,会刺激恶变吗? 反复抠抓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但不会直接导致恶变。建议修剪孩子指甲,必要时用创可贴保护痣体,若频繁摩擦(如腰部、肩带位置),可考虑择期手术切除。 5. 能用激光或药水点痣吗? 不推荐!激光和化学腐蚀可能残留痣细胞,增加复发甚至恶变风险。 皮肤科医生建议: - 直径<3mm的痣:可观察 - 直径≥3mm或疑有恶变倾向的痣:手术彻底切除+病理检查 6. 孩子突然长了很多小痣,正常吗? 青春期前后因激素变化,可能出现“发疹性色素痣”,表现为躯干、四肢快速出现数十个对称分布的小痣,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治疗。 7. 防晒能预防长痣吗? 紫外线是后天性痣的诱发因素之一。儿童应做好物理防晒(遮阳帽、防晒衣),户外活动时使用SPF30+、PA+++的儿童专用防晒霜。 8. 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若发现孩子痣出现以下变化,请2周内就诊: - 1个月内直径增长>1-2mm - 表面破溃、渗液或周围出现卫星灶 - 颜色从均匀变驳杂 - 伴有疼痛或瘙痒 三、色素痣的处理原则 1. 动态观察:每月拍照记录痣的大小、颜色,标注尺子作参照 2. 科学干预: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方式,局麻下10分钟即可完成 3. 心理疏导:避免因“痣”过度焦虑,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四、写给家长的话 色素痣是孩子成长中的常见皮肤现象,过度治疗或完全忽视都不可取。建议每年带孩子做一次皮肤体检,日常注意观察变化。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邓娟 2025-03-31阅读量357
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发于婴幼儿及女性群体。本文综合医学研究及临床数据,深入解析血管瘤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应对这一疾病。 一、血管瘤的概述与分类 血管瘤是由于胚胎期成血管细胞异常增生或分化异常形成的良性病变,可发生于皮肤、内脏、骨骼等全身各处。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多见于皮肤表层,表现为鲜红色斑块。 2. 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皮下或深层组织,呈青紫色包块,常见于口腔、肝脏等部位。 3. 混合型血管瘤:兼具表浅和深部特征,可能伴随快速生长。 二、高发人群与病因分析 1. 高发人群 婴幼儿:约30%的血管瘤在出生时即存在,70%在出生后数周内显现,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3~1:4,推测与雌激素水平促进血管增生相关。 有家族史者:遗传基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 病因与诱因 胚胎发育异常:血管组织分化过程中基因调控错位是主要病因。 机械性损伤:孕期外伤或局部出血可能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形成血管瘤。 激素影响: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加速血管瘤生长。 三、症状与诊断方法 1. 典型症状 皮肤血管瘤:早期表现为红色斑点,逐渐增大并隆起,部分可能自行消退。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占全身病例的60%,可能影响语言、进食功能。 2. 诊断手段: 超声检查:首选无创筛查方法,适用于浅表血管瘤。 四、治疗与预防策略 1. 治疗方法 观察等待:约5%的婴幼儿血管瘤在5岁前自然消退,无需干预。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抑制血管瘤生长。 激光或手术:适用于影响功能或美观的病灶,如面部血管瘤。 2. 预防建议 孕期保健:避免外伤及有害物质暴露,降低胚胎损伤风险。 遗传咨询:有家族史者可通过产前筛查评估风险。 血管瘤虽多为良性,但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若发现皮肤异常红斑或肿块,建议尽早就医并定期随访。通过科学的医疗干预和健康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邓娟 2025-03-28阅读量326
病请描述:甲状腺小结节,AI超声收你来啦!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甲状腺结节焦虑不安——尤其是体检发现“直径不到1厘米的小结节”时,总有人问:“这么小会是癌吗?要不要穿刺?”今天,我要分享一个好消息:AI超声技术已经能帮我们更精准判断小结节的性质,让许多患者免去“白挨一针”的痛苦! 一、颠覆认知的研究:AI超声 VS 传统检查 最近,《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纳入532名患者),针对“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结节”,对比了三种诊断方式: 传统超声:靠医生经验判断结节特征。 细针穿刺(FNAC):用针抽取细胞化验,准确但可能有出血、感染风险。 动态AI超声:人工智能分析超声图像,秒速生成诊断报告。 结果让人惊喜: 灵敏度排名(揪出恶性结节的概率): 细针穿刺 96.37%(接近“金标准”) AI超声 92.38%(比传统超声高近7%) 传统超声 85.66% 简单来说:AI超声“火眼金睛”能高效“抓坏人”(恶性结节)! 二、3个知识点,看懂AI超声的优势 无创又高效: 传统超声依赖医生经验,不同医院诊断差异大。 AI系统能自动分析结节形状、边界、血流等数十项参数,3分钟出结果,诊断一致性更高。 专克“小狡猾”结节: 研究显示,≤0.5厘米的结节,AI诊断准确率仍超80%。 这些小结节在传统超声下容易“隐身”或误判,AI却能捕捉细微异常。 省钱省心: 穿刺一次费用约1000-2000元,且有创口恢复期。 AI超声可重复检查,特别适合需要定期随访的小结节患者(比如备孕女性、怕针人士)。 三、给甲状腺患者的真心话 作为每天接触甲状腺疾病的外科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担忧: 年轻女性:“结节这么小,医生却说可能恶性,我要不要手术?” 职场妈妈:“穿刺会影响哺乳吗?请假复查好麻烦……” 更年期女性:“我有桥本甲状腺炎,结节会不会恶变?” 这项研究给了新答案: 若AI超声提示“低风险”,可优先选择3-6个月复查,无需立刻穿刺。 即使需要穿刺,AI也能精准定位最可疑区域,减少“扎不准”的风险。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AI诊断准确率虽略有下降,但仍显著优于传统超声。 四、费医生的“甲状腺检查指南” 体检发现结节别慌张: ≤1厘米且无压迫症状:优先选AI超声评估。 伴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尽快就医,可能需要穿刺。 这些人群建议用AI超声: 备孕或哺乳期女性 有出血倾向(如长期服用抗凝药) 结节位置深、靠近血管神经 记住两个关键指标: TI-RADS分级:4类以上需警惕。 弹性评分:AI可量化结节硬度(越硬恶性风险越高)。 五、技术虽好,但不能完全取代医生 研究团队也强调:AI是辅助工具,最终决策要靠医患沟通!比如: AI提示“中风险”,但患者有甲状腺癌家族史——可能需要更积极处理。 AI判断“良性”,但结节半年内突然增大——医生会综合评估。 我的建议:选择配备AI超声的医院检查,让“人机合作”为你的甲状腺上“双保险”! 我是费健,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的困惑,欢迎关注我的科普平台。科技改变医疗,我们不必在焦虑中“盲人摸象”! 参考文献《动态AI超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用于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术前评估临床价值研究》(DOI:10.3760/cma.j.cn118907.20241030.00334)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