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流鼻血 > 内容

流鼻血内容

润肺可解秋燥便秘-健康财富报...

病请描述:     入秋以来,到医院看便秘、痔疮和肛裂的的病人明显增多,大多与秋燥有关。此外,随着天气凉爽起来,火锅以及一些辛辣的食物又在餐桌上红火起来,然而这些食物很容易使人“上火”,更加重了便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振宜润肺可解秋燥便秘    每到秋季,嘴唇干燥、鼻子“冒烟”、嗓子干疼等“秋燥”症状又开始冒头,便秘也在这个季节好发,而且跟秋燥密切相关。便秘虽然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因便秘诱发的其他疾病却不容小觑。现在正值气温下降、季节转换的时期,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也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而便秘往往会成为这些危险事件的导火索,同样大便干结,排便努则也会诱使痔疮和肛裂的发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提醒说,秋燥季节要积极防治便秘,以免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更严重的疾病。秋季便秘多因燥    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其特点是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出现口干咽干、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鼻出血、干咳咯血等症状。可见,秋燥最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病症。不过,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如果再加上平时喜欢吃些辛辣刺激的食品,那就更容易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化火。    便秘是消化排泄系统方面的病症,怎么也能因秋燥引发呢?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有着对应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肺气的肃降,大肠之气也随之肃降,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大肠传导糟粕之作用,排泄就会正常。因此,每逢秋燥侵害肺时,就会出现一连串的反应:燥邪伤肺,灼伤肺阴,津液亏少,肃降功能减弱,大肠传导无力,从而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等症状。秋燥便秘“润”为主    秋天便秘主要是因为肠道缺水干涩引起的,在防治时,自然应当以“润”为主,除了润肠之外,还应润肺。饮食调节对预防和减轻秋燥引发的便秘非常重要,秋季饮食,要以“清润”为宜。王主任建议:    补水润肠最直接。平时可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流质饮品,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蔬菜水果多滋润。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便秘、痔疮症状者可多食菠菜、芹菜、豆类、薯类等多纤维食物以及黑芝麻、蜂蜜、银耳等滋润的食物,尤其是梨汁、藕汁、甘蔗汁、萝卜汁等,还有柚子、柿子、荸荠、橙子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少吃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煎炸食物吃多了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除此之外,心理调摄对于治疗便秘很重要。许多人常因心情不佳而发生便秘,情绪惊恐、紧张、忧愁等也会使一些人的便意消失,引起便秘或加重病情。因此,患有便秘者应当调畅情志,保持心身舒畅,参加适宜的文娱活动,多运动也有利于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专家简介王振宜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后备业务专家,“杏林学者”。擅长中医西结合治疗各种肛肠疾病:中医调治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手术治疗痔疮,高位复杂性肛瘘,陈旧性肛裂,肛门狭窄,肛管息肉,藏毛窦等疾病。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甘河路院本部);周二下午(青海路门诊部)。 

王振宜 2018-07-24阅读量5643

春暖花开 病在“出口”不难开...

病请描述: 春暖花开,阳气浮越,口干鼻燥,鼻衄口疮,咽喉痒痛,便秘便血等很多因季节转换,身体调节机能跟不上时,出现的看似“小毛小病”,实则可能暗藏大隐患的症状,尤其是肛肠方面的问题,更不能因为羞于开口而延误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振宜 春暖花开 病在“出口”不难开 本报记者 蒋美琴 说到肛肠疾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痔疮,所谓“十人九痔”,很多人都倍受这种疾病的困扰,但是,肛肠疾病除了痔疮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类,如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周湿疹、肛窦炎、肛门狭窄、肛管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脱垂甚至肿瘤等等。 及时就医,莫酿大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春季是肛肠疾病高发的季节之一,常常引起排便困难、粘液血便、肛周瘙痒、疼痛等,不少患者因为发病部位尴尬,羞于启口,而不愿就医检查,延误了治疗,有些拖成重病后不得已而就医时,往往已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疾病的治疗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肛门功能失常:反复发作的肛裂会导致肛门挛缩,排便困难;还可能侵犯括约肌,并发肛乳头肥大,刚乳头瘤,皮下瘘管等,易致肛门狭窄。 导致败血症等:肛肠部位的出血、感染等形成肛周脓肿,如果治疗失当,细菌等容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毒血或脓毒血症。 引发妇科疾病: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由于肛门和阴道接近,便血或肛周发炎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妇科炎症。 植物神经紊乱:可使腰部、骺骨、股后部位坠胀疼痛,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反射性功能紊乱。 肛周皮肤湿疹:由于痔块脱出等原因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黏液流出肛门外,容易引起肛周瘙痒及皮肤湿疹。 可掩盖直肠癌:很多肛肠疾病的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便血也是肠癌的常见症状,不少人把肠癌当作痔疮,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由此可见,“出口”有问题,要及时就医,以免拖成大病。 生活饮食,共助防治 王主任指出,很多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改善肛肠疾病都大有裨益。 养成排便习惯  不良的排便习惯,如上厕所喜欢蹲位看报,造成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时用力过猛,给直肠肛门和盆底肌增加负担,都可能会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因此,要养成每天早上定时排便地习惯,早起后喝一杯凉开水,以刺激胃肠道蠕动。特别是在有便意时不能强忍,排便时不要看书看报,久蹲不起,或者过分使劲用力。 注意饮食调养  长期饮酒或喜欢吃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可刺激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所以,在饮食方面不要大量饮酒,吃辣椒和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盐腌,熏烤、高脂肪、高糖食物。应多吃粗粮、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含纤维素成分较多的食物。 重视肛门卫生  养成爱清洁的习惯,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爽。不用过烫的水或者浓度过高的清洁液等频繁清洗肛门,经常更换内衣,内裤宜用薄而柔软地棉布制品。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肛肠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积极锻炼身体  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比如游泳,体操、跑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还可以进行提肛运动,增强或回复肛门括约肌的收缩更能,也有助于直肠、肛门或痔疮脱垂患者的康复。 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地变化与肛肠疾病地关系非常密切,若忧思过度,则损伤脾胃,或急躁暴怒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导致气血壅滞,经络阻隔,络脉交错而发为肛肠疾病。春季肝火旺盛,容易导致大便干结,引起肛肠疾病。所以,情绪的调节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整,保持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 此外,王主任还提醒,有些因职业因素长期久坐和站立、痔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类人群在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和活动,调整不同的姿势。   专家简介 王振宜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后备业务专家,“杏林学者”。擅长中医西结合治疗各种肛肠疾病:中医调治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手术治疗痔疮,高位复杂性肛瘘,陈旧性肛裂,肛门狭窄,肛管息肉,藏毛窦等疾病。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甘河路院本部);周二下午(青海路门诊部)。  

王振宜 2018-07-24阅读量1.2万

科室导航 | 中医科还分这几...

病请描述:导语:中医科专业的细化,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生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方便。  下面,小编就中医科常见的几个分科做下简单的介绍。  一、中医内科 1.诊治范围:  包括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疾病。内伤病主要指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  2.诊治疾病举例:  (1)肺系病: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  (2)心系病:包括心悸、胸痹、不寐、癫狂、癫痫、痴呆、厥证等;  (3)脾胃病:包括胃痛、痞满、呕吐、噎膈、反胃、呃逆、泻泄、痢疾、便秘等;  (4)肝胆病:包括胁痛、黄疸、萎黄、积聚(如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等)、鼓胀(如肝硬化腹水)、头痛、眩晕、中风、瘿病(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等;  (5)肾系病:包括水肿、淋证、癃闭、阳痿、遗精、早泄等;  (6)气血津液病:包括郁证、血证(如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肥胖、癌病等;  (7)肢体经络病:包括痹症、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二、中医外科  1.诊治范围:  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癌)、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其他外科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2.诊治疾病举例:  (1)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包括痈、疽、疖、疔、丹毒(民间叫流火)、骨髓炎、骨结核、淋巴结结核、淋巴肿大等;  (2)乳房疾病:包括乳痈、乳发、乳痨、乳漏、乳癖、乳疬、乳核、乳衄、乳疽、乳头风等;  (3)瘿:是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包括气瘿、肉瘿、瘿痈、石瘿等;  (4)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包括气瘤、血瘤、筋瘤、肉瘤、脂瘤、骨瘤等;  (5)岩(癌):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包括舌菌、茧唇、失荣、乳岩、肾岩等;  (6)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肛漏、肛裂、脱肛、锁肛痔、悬珠痔、肛门湿疡等;  (7)男性前阴病:包括子痈、囊痈、子痰、水疝、尿石症、脱囊、血精、精浊、精癃、阴茎痰核、男性不育症等;  (8)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包括皮炎、湿疹、色斑、痤瘰、赘疣、癣、红斑狼疮、硬皮病、粉刺、面游风、酒齄鼻、多形红斑、牛皮癣(银屑病)、白驳风、鹅掌风、白癜风、脐疮、麻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  (9)周围血管病:包括股肿、臁疮、脱疽等;(10)其他外科疾病:包括冻疮、疝气、狐疝、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虫咬伤、毒蛇咬伤、蜈蚣螫伤、蜂螫伤、蝎螫伤、狗咬伤等。  三、中医妇科  1.诊治范围:  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前阴病、妇科杂病。  2.诊治疾病举例:  (1)月经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痛经、经间期出血、闭经、崩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断复来、经行眩晕、经行身痛、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绝经前后诸病等;  (2)带下病:指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包括白带、黄带、赤带、杂带等。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  (3)妊娠病: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葡萄胎、小产、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烦、子肿、子满、子晕、子痫、子悬、子嗽、子淋、转胞、难产、胞衣不下、孕痈等;  (4)产后病:包括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痉病、产后腹痛、产后身痛、恶露不绝、恶露不下、产后大便难、产后遗粪、产后发热、产后汗症、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产后尿血、产后遗尿、产后交肠病等;(5)妇科前阴病:包括阴痒、阴疮、阴吹等;  (6)妇科杂病:包括癥瘕、阴挺、脏躁、不孕、热入血室、妇人腹痛等。  四、中医儿科  1.诊治范围:  包括新生儿病、儿科肺系病、儿科脾胃病、儿科心肝病、儿科肾系病、儿科时病、儿科虫病。  2.诊治疾病举例:  (1)新生儿病:包括胎怯、胎黄、脐风、脐湿、脐血、脐突、脐疮、赤游丹、硬肿症、五硬等;  (2)儿科肺系病:包括小儿感冒、小儿咳嗽、肺炎喘嗽、小儿哮喘等;  (3)儿科脾胃病:包括鹅口疮、口疮、乳蛾、呕吐、食积、腹痛、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  (4)儿科心肝病:包括夜啼、汗证、紫癜、惊风、癫痫、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动症等;(5)儿科肾系病:包括五迟、五软、佝偻病、小儿痿病、小儿尿频、遗尿、小儿水肿、性早熟等;  (6)儿科时病:包括奶麻、风痧、丹痧、痄腮、顿咳、软脚瘟、小儿疫毒痢、夏季热、麻疹、水痘、白喉、幼儿急疹、猩红热、百日咳、手足口病等;  (7)儿科虫病:包括小儿蛔虫病、小儿绦虫病、小儿钩虫病、小儿蛲虫病、小儿姜片虫病、小儿血吸虫病、小儿丝虫病、小儿囊虫病等。(8)眼底寄生虫:如视网膜下猪囊虫尾蚴等。五、中医五官科  1.诊治范围:  包括眼科病、耳科病、鼻科病、咽喉病、口齿病等。  2.诊治疾病举例:  (1)眼科疾病:包括胞睑疾病、两眦疾病(如冷泪病、漏睛、漏睛疮、赤脉传睛、胬肉攀睛)、白睛疾病(如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风轮赤豆、金疳、火疳、白睛青蓝、白涩、白睛溢血、时复症)、黑睛疾病(如聚星障、花翳白陷、蟹睛、凝脂翳、黄液上冲、混睛障、白膜侵睛、赤膜下垂、血翳包睛、宿翳)、瞳神疾病(如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圆翳内障、胎患内障、惊震内障、云雾移睛、暴盲、视瞻昏渺、青盲、高风内障、视直如曲、血灌瞳神)、外伤眼病(如异物眯目、振胞瘀痛、真睛破损、撞击伤目、电光伤目、酸碱伤目、热烫伤目)、眼科其他(如近视、远视、老花眼、疳积上目、风牵偏视、辘轳转关、眉棱骨痛、鹘眼凝睛、突起睛高、神水将枯、目痒病)等;  (2)耳科病:包括耳疖、耳疮、旋耳疮、耳廓痰包、断耳疮、耳胀、耳闭、脓耳、脓耳变症、耳根毒、脓耳口眼喁斜、黄耳伤寒、耳鸣耳聋、耳眩晕、异物入耳、耵耳、耳壳流痰、暴聋、久聋、聋哑症、耳瘘、耳痔等;(3)鼻科病:包括鼻疔、鼻疳、伤风鼻塞、鼻窒、鼻槁、鼻鼽、鼻息肉、鼻渊、鼻损伤、鼻衄、鼻腔异物等;  (4)咽喉病:包括乳蛾、喉痹、喉痈、喉癣、喉喑、喉风、梅核气、骨鲠、喉关痈、里喉痈、颌下痈、上颚痈、异物梗喉等;  (5)口齿病:包括牙痛、牙痈、牙宣、飞扬喉、口疮、口糜、唇风、骨槽风、龋齿等。六、针灸推拿科1.诊治范围:  包括针刺、艾灸、推拿的治疗。  2.诊治疾病举例:  (1)针灸疗法: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包括治疗中风、眩晕、痴呆、神经衰弱、帕金森病/颤证、过敏性鼻炎、肥胖症、面瘫病、疲劳综合征、月经不调、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焦虑症、失眠、肌筋膜炎、肩周炎、颈椎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骨关节炎、腰痛等、小儿弱智、小儿自闭、小儿痫证、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等;  (2)推拿:是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运用形式多样的推拿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分为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治疗,成人推拿治疗包括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脊柱小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腕管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膝关节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痛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病、失眠、感冒、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面瘫、中风等)、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五官科疾病(如牙痛、慢性鼻窦炎、失瘖、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等)、其他疾病(如晕厥、抽搐、中暑、高热、类分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小儿推拿治疗包括脾胃系病证(如小儿流涎、呕吐、厌食、便秘、婴幼儿泻泄、腹痛、疳积等)、肺系病证(如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等)、其他病证(如小儿肌性斜颈、夜啼、遗尿、小儿脑瘫)等。  七、中医骨伤科  1.诊治范围:  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损伤。  2.诊治疾病举例:  (1)各种骨折:包括锁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躯干骨骨折等;  (2)脱位与关节错缝:包括颞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月骨脱位、髋关节脱位、膝关节脱位、下颌关节错缝、上肢关节错缝、下肢关节错缝、躯干关节错缝等;  (3)筋伤:包括上肢筋伤(如冻结肩、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指肌腱断裂、屈指肌腱腱鞘炎)、下肢筋伤(如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状肌综合征、臀肌挛缩症、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膝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踝关节扭伤、跟腱损伤、跟痛症)、躯干筋伤(如落枕、颈椎病、腰部扭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4)骨病:包括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等;  (5)内伤:包括损伤血证、损伤疼痛、损伤昏厥、伤后发热、损伤眩晕、外伤惊悸、心烦不寐、伤后健忘、损伤呕吐、伤后便秘、损伤痿软、损伤痹证、损伤麻木等。  八、中医保健科  1.养生保健范围:  包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具体而言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2.养生保健举例:  (1)四季养生: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即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  (2)顺时养生:是根据气候时间变化防寒避暑,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如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  (3)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里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中医“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如养生要首先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  (4)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人群八种不同的体质,因人而异,从饮食、生活起居、精神、药物、经络养生;  (5)膳食养生: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6)药物养生:是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  (7)房事养生: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规律,采取健康的性行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8)其他养生:如经络养生、气功养生、睡眠养生、起居养生、环境养生。  小编提醒:不同医院的门诊中医科分科会有差异,以上分科仅供参考,具体还要以就诊医院内的分科为准。如果您不知自己具体患何种疾病,或者所就诊的医院没有您所要就诊疾病所属的具体专科,建议您选择普通中医科门诊就诊。更多中医科就诊攻略,请点击《门诊攻略 | 中医科门诊就诊小贴士》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7-07-13阅读量3.8万

润肺可解秋燥便秘

病请描述:        入秋以来,到医院看便秘、痔疮和肛裂的的病人明显增多,大多与秋燥有关。此外,随着天气凉爽起来,火锅以及一些辛辣的食物又在餐桌上红火起来,然而这些食物很容易使人“上火”,更加重了便秘。 润肺可解秋燥便秘        每到秋季,嘴唇干燥、鼻子“冒烟”、嗓子干疼等“秋燥”症状又开始冒头,便秘也在这个季节好发,而且跟秋燥密切相关。便秘虽然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因便秘诱发的其他疾病却不容小觑。现在正值气温下降、季节转换的时期,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也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而便秘往往会成为这些危险事件的导火索,同样大便干结,排便努则也会诱使痔疮和肛裂的发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提醒说,秋燥季节要积极防治便秘,以免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更严重的疾病。 秋季便秘多因燥        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其特点是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出现口干咽干、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鼻出血、干咳咯血等症状。可见,秋燥最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病症。不过,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如果再加上平时喜欢吃些辛辣刺激的食品,那就更容易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化火。        便秘是消化排泄系统方面的病症,怎么也能因秋燥引发呢?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有着对应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通过经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肺气的肃降,大肠之气也随之肃降,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大肠传导糟粕之作用,排泄就会正常。因此,每逢秋燥侵害肺时,就会出现一连串的反应:燥邪伤肺,灼伤肺阴,津液亏少,肃降功能减弱,大肠传导无力,从而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等症状。 秋燥便秘“润”为主        秋天便秘主要是因为肠道缺水干涩引起的,在防治时,自然应当以“润”为主,除了润肠之外,还应润肺。饮食调节对预防和减轻秋燥引发的便秘非常重要,秋季饮食,要以“清润”为宜。王主任建议:        补水润肠最直接。平时可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流质饮品,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蔬菜水果多滋润。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便秘、痔疮症状者可多食菠菜、芹菜、豆类、薯类等多纤维食物以及黑芝麻、蜂蜜、银耳等滋润的食物,尤其是梨汁、藕汁、甘蔗汁、萝卜汁等,还有柚子、柿子、荸荠、橙子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少吃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煎炸食物吃多了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除此之外,心理调摄对于治疗便秘很重要。许多人常因心情不佳而发生便秘,情绪惊恐、紧张、忧愁等也会使一些人的便意消失,引起便秘或加重病情。因此,患有便秘者应当调畅情志,保持心身舒畅,参加适宜的文娱活动,多运动也有利于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8022

春暖花开,病在“出口”不难开

病请描述:        春暖花开,阳气浮越,口干鼻燥,鼻衄口疮,咽喉痒痛,便秘便血等很多因季节转换,身体调节机能跟不上时,出现的看似“小毛小病”,实则可能暗藏大隐患的症状,尤其是肛肠方面的问题,更不能因为羞于开口而延误治疗。 春暖花开 病在“出口”不难开        说到肛肠疾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痔疮,所谓“十人九痔”,很多人都倍受这种疾病的困扰,但是,肛肠疾病除了痔疮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类,如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周湿疹、肛窦炎、肛门狭窄、肛管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脱垂甚至肿瘤等等。 及时就医,莫酿大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春季是肛肠疾病高发的季节之一,常常引起排便困难、粘液血便、肛周瘙痒、疼痛等,不少患者因为发病部位尴尬,羞于启口,而不愿就医检查,延误了治疗,有些拖成重病后不得已而就医时,往往已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疾病的治疗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肛门功能失常:反复发作的肛裂会导致肛门挛缩,排便困难;还可能侵犯括约肌,并发肛乳头肥大,刚乳头瘤,皮下瘘管等,易致肛门狭窄。 导致败血症等:肛肠部位的出血、感染等形成肛周脓肿,如果治疗失当,细菌等容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毒血或脓毒血症。 引发妇科疾病: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由于肛门和阴道接近,便血或肛周发炎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妇科炎症。 植物神经紊乱:可使腰部、骺骨、股后部位坠胀疼痛,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反射性功能紊乱。 肛周皮肤湿疹:由于痔块脱出等原因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黏液流出肛门外,容易引起肛周瘙痒及皮肤湿疹。 可掩盖直肠癌:很多肛肠疾病的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便血也是肠癌的常见症状,不少人把肠癌当作痔疮,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由此可见,“出口”有问题,要及时就医,以免拖成大病。 生活饮食,共助防治        王主任指出,很多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改善肛肠疾病都大有裨益。 养成排便习惯  不良的排便习惯,如上厕所喜欢蹲位看报,造成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时用力过猛,给直肠肛门和盆底肌增加负担,都可能会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因此,要养成每天早上定时排便地习惯,早起后喝一杯凉开水,以刺激胃肠道蠕动。特别是在有便意时不能强忍,排便时不要看书看报,久蹲不起,或者过分使劲用力。 注意饮食调养  长期饮酒或喜欢吃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可刺激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所以,在饮食方面不要大量饮酒,吃辣椒和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盐腌,熏烤、高脂肪、高糖食物。应多吃粗粮、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含纤维素成分较多的食物。 重视肛门卫生  养成爱清洁的习惯,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爽。不用过烫的水或者浓度过高的清洁液等频繁清洗肛门,经常更换内衣,内裤宜用薄而柔软地棉布制品。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肛肠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积极锻炼身体  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比如游泳,体操、跑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还可以进行提肛运动,增强或回复肛门括约肌的收缩更能,也有助于直肠、肛门或痔疮脱垂患者的康复。 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地变化与肛肠疾病地关系非常密切,若忧思过度,则损伤脾胃,或急躁暴怒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导致气血壅滞,经络阻隔,络脉交错而发为肛肠疾病。春季肝火旺盛,容易导致大便干结,引起肛肠疾病。所以,情绪的调节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整,保持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        此外,王主任还提醒,有些因职业因素长期久坐和站立、痔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类人群在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和活动,调整不同的姿势。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