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小脑畸形 > 内容

小脑畸形内容

【在线答疑】风一吹,一碰就疼...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58岁,三叉神经痛有5年了,刚开始只是左眼角的地方疼,好几天疼一次,我就没有在意,后来发现疼的地方慢慢往左脸、下颚疼,一天或两天就会疼一次,每次疼的时间1分钟以内,我就到医院去看,做了检查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给我开了药,卡马西平,我就开始吃药,刚开始发现吃药能缓解疼,慢慢的吃药就不管用了,也去针灸过,没有效果,到现在风一吹,一碰就疼,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就想问问有没有方法能治好?”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其有效率70%,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甲钴胺、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针灸或肉毒素,效果相对差一些;三叉神经痛半月结处理,包括射频毁损、球囊压迫,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可能会出现面部麻木的问题,易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根治各种因血管压迫而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症状,现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术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患者三叉神经的完整的同时,解决血管压迫,真正的根治病痛,此术式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提醒:明确诊断,才能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科普: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出现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而且是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有时也可达数分钟,甚至在说话、吃饭、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被诱发。这种疼痛的发作,尝尝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得频繁、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如前所述,疼痛的特征是:单侧、发作性、刀割样、电击样或撕裂样剧痛,皮肤触碰、咀嚼、刷牙、吹风或剃须等皮肤刺激可引发疼痛。与神经痛相比,神经性疼痛的特征是烧灼样疼痛伴麻木。   诊断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885

【在线答疑】刷牙、洗脸诱发面...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患有三叉神经痛已经五、六年了,发病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次比一次严重,现在不敢刷牙、洗脸、碰一下嘴唇就像过电一样疼痛难忍,请问这种情况能否手术根治?”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三叉神经痛,初期治疗以药物为主,如药物治疗无效时,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是唯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该手术能够保留三叉神经的解剖完整,因此三叉神经的功能可以保留。由于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止痛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的复发率等优点,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三叉神经痛有什么明显特点吗?   1、疼痛发作是短暂的,一般疼痛一次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症状可自行缓解,不发作时跟正常人一样,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   2、病症发作是有周期性的,每有一段时间发病,其他时间不发作。   3、疼痛发作都是有“扳机点”,只要一不小心触动了某一部位,就能诱发疼痛。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特点,当然也有例外,症状严重的常年疼痛。   此病多发于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增大,病人血管硬化,容易对神经产生压迫。三叉神经痛在发病初期,疼痛并不是很剧烈,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久,发作也不会很频繁,日常生活中注意“扳机点”,一般是不容易发作的,可以得到缓解的,但是大多数也只是暂时缓解,没有祛除病因,所以是不能自愈根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缓解期越来越短,而疼痛发作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当疼痛不能被触发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了难治期。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夜间出现疼痛。单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疼痛不多见。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4-12-23阅读量1542

【在线答疑】吃饭引起脸部剧烈...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父亲55岁,三叉神经痛好多年了,原来吃药可以控制,现在吃药基本上没有效果,前段时间做了针灸,没有改善,疼的位置在面部左侧从眼睛到下颚,说是像是跳着疼他,眼泪汪汪的,吃饭或嚼东西会疼的厉害,想咨询下该怎么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其有效率70%,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甲钴胺、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针灸或肉毒素,效果相对差一些;三叉神经痛半月结处理,包括射频毁损、球囊压迫,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可能会出现面部麻木的问题,易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根治各种因血管压迫而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症状,现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术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患者三叉神经的完整的同时,解决血管压迫,真正的根治病痛,此术式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出现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而且是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有时也可达数分钟,甚至在说话、吃饭、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被诱发。这种疼痛的发作,尝尝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得频繁、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如前所述,疼痛的特征是:单侧、发作性、刀割样、电击样或撕裂样剧痛,皮肤触碰、咀嚼、刷牙、吹风或剃须等皮肤刺激可引发疼痛。与神经痛相比,神经性疼痛的特征是烧灼样疼痛伴麻木。   诊断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4-12-23阅读量1521

三叉神经痛疼的影响吃饭、洗脸...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左脸疼痛的情况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偶有一段时间轻微疼痛,感觉牙齿发凉,严重时无法张口说话及进食,期间也看过很多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引起的,也去过了检查,明确是三叉神经痛,打针,吃药以及面部打封闭针都效果甚微,现在该如何治疗?是否必须要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如何?”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三叉神经痛,初期治疗以药物为主,如药物治疗无效时,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是唯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该手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患者三叉神经的完整的同时,解决血管压迫,真正的根治病痛,此术式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术后三叉神经痛急性期的有效率95%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将至2%以下。   影响三叉神经痛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1、术前的明确诊断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初期确诊时一般建议患者先进行CT/MRI检查,排查占位性病变,常见的听神经瘤常见的初期症状就是三叉神经痛,这部分患者就需要进行切除手术治疗了,针对原发性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方法。   2、术中病灶明确   术前的核磁共振薄层扫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高倍显微镜,明确责任血管位置,直达病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那么,诊断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4-11-01阅读量1974

得了小脑扁桃体下疝,能治愈吗...

病请描述:  大部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在检查出这种病时,之前从来没听说过,以为是什么罕见的疑难杂症,非常担忧。“医生,我这病能治好吗?”、“怎么治?必须要手术吗?”、“手术后能管几年,还会再次下疝吗?”等问题,都是这类患者经常问的。   最近,一位4年前由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做过手术的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前来进行复查,我们就以他的病例为例来解答这些问题。   4年前,这位男性患者当时51岁,出现了头疼、上肢麻木、走路不稳的情况去了当地医院就诊,就被查出了小脑扁桃体下疝。为了进一步治疗,他来到了北京找到了王主任。   小脑扁桃体下疝是怎么回事?必须手术吗?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在神经外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小脑扁桃体在小脑下端,它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向下移动,进入到颈椎管里,就是小脑扁桃体下疝。      那是不是得了这个病就必须手术呢?不一定。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小脑扁桃体下疝,没有明显症状,这个时候不用手术,也不用做任何处理,定时随访观察就可以。但是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伴有脊髓空洞症、脑积水以及其他颅颈区畸形时,就要考虑手术干预了。   那这位患者是什么情况呢?其实,从他的影像学片子上可以看到小脑扁桃体疝入到椎管,已经造成了下方脊髓在颈7节段出现空洞;其次,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所以根据这位患者的病情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王主任建议他尽快进行手术。他这种类型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很常见,但若不及时治疗,脊髓空洞会越来越大,等发展到一定程度,这节脊髓彻底空了、断了,就会引发瘫痪,而及时手术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术前影像学资料:   做完手术,小脑扁桃体下疝就能治愈?术后会不会复发?   所有的患者都希望,自己做完手术后病就好了,身体恢复到得病之前的水平。但实际上,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术前的病情有很大关系,如果患者发现得早,手术得及时,各项症状完全消失是有可能的;但有的患者耽误了,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脊髓空洞也非常大,手术做的比较晚,术后就恢复得慢,有些症状可能还会残留,脊髓空洞也不能完全消失。   这位患者就比较幸运,就诊的比较及时,王主任为他成功进行了手术后,症状就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他这次过来进行4年后的复发,从片子上看脊髓空洞已经完全消失了,小脑扁桃体也没有再次下疝,之前的症状也没有了。他早已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术后影像学资料:      总之,大家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后一定要及时治疗。如果您的病情已经需要手术干预了,请尽快下决断,因为拖到后面,手术迟了,效果也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王作伟 2024-07-29阅读量1733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炎炎夏日...

病请描述: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本周开始,我国总体的天气形势发生大变化,雨热分布将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的改变“乾坤大挪移”。其中,前期多雨的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变得晴热起来。上海更是出现连续37~38℃的高温天气。 ▲ 上海迎来连日高温   炎热夏季,不少人在室内都开了空调降温,但是有时候吹空调也能诱发三叉神经痛。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特需专家杨忠旭博士指出,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再加上直吹面部,会刺激面部血管异常收缩搏动,刺激相邻神经,引起剧痛。   杨忠旭博士提醒广大市民,夏季室内外温度差最好不要过大,也不要让空调直吹头面部,尤其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忽冷忽热,冬春交替时节也是如此,患者朋友们应做好面部保暖。 ▲ 夏季高温,莫贪凉,小心吹出三叉神经痛   说话、咀嚼、漱口、洗脸,天气和气候变化都会诱发剧痛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发作形象一点来形容,分别像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似的,剧烈难忍,甚至痛不欲生。   三叉神经痛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这些部位:口周,如上下唇部、胡须处;口腔内,如舌的前半部、牙龈、臼齿处;鼻周,如鼻翼、鼻唇沟;脸颊部,如上颌区、下颌区、耳前区;前额部。   平日里,说话、咀嚼、漱口、洗脸、打哈欠、触摸等都可能引发三叉神经痛。此外,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诱因,被风吹着或忽冷忽热,都可使疼痛加剧。   此外,杨忠旭博士指出,由于是发生在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常常以牙痛、偏头痛等几种“假面目”出现。由于三叉神经也支配牙齿功能,所以痛起来时跟正常人的智齿痛很像,特别容易和牙痛混淆。   为何会患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常为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由小脑脑桥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的病变所引起。   由于疼痛剧烈、发作无常,以致三叉神经痛患者整日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就连说话也十分小心,惟恐触发到“疼痛开关”引起发作,长此以往,会给患者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其产生轻生念头。 ▲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   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吃药不管用了,却仍然自己在家里忍痛,抱着过一阵子再看看的态度,拖延就诊。杨忠旭博士提醒,其实,三叉神经痛并不能自愈,只会越拖越严重,越拖越痛。这时候,患者切忌忍受剧痛,而拖延病情。   微血管减压术,告别“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尤其适合于治疗初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但药物治疗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不确切。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物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Meckel's囊球囊压迫术、Meckel's 囊甘油注射、伽马刀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手术。共识指出,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预后优于其他外科方法。 ▲ 一位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患者,顺利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是现代神经外科典型的微创手术之一,仅通过患者耳后发际内4-5cm的切口,于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走行区,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解”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 杨忠旭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三叉神经痛患者夏季还应注意什么?   杨忠旭博士提醒,除了吹空调这种冷风刺激,三叉神经痛患者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坚持规律用药、足量用药。许多患者因为没有规律用药,而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甚至使疼痛难以控制。如果出现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请去正规医院检查,最好不要自己盲目增减药物。   2. 避免过度劳累、熬夜。患者应该有充足的休息,不要因为工作、娱乐等等打乱生活节奏,每天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在情绪激动、焦急、大喜大悲、惊吓等等情绪波动下,也容易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   4. 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忌烟酒。夏季可多食用营养丰富并且清淡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   5. 减少使用冷水洗脸。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贪图凉爽喜欢直接用冷水洗脸,但三叉神经痛患者却不宜冷水洗脸,冷水刺激面部神经容易诱发疼痛,患者最好用温水洗脸。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6阅读量1142

哪有问题就切哪儿?小脑扁桃体...

病请描述:  许多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或者网友比较抵触手术,经常询问或者在网上留言,“哪有问题就把哪切了真的好吗?西医就只会手术,小脑扁桃体切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患者术后生活不管了吗?”其实有这些质疑也可以理解,大众对这种疾病的了解还是比较少,存在很多误解。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收治了一位45岁女性患者。她在2年前出现了头、枕部疼,双侧上肢没劲,当时她去当地医院检查,先拍了头部的核磁,就发现她出现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医生建议她进一步检查,但她感觉自己症状还能忍受,就没有再去检查。直到近几周,她的症状加重,手活动起来有点困难,她才来到了王主任门诊。   王主任也是先建议她进行颈部的检查,她的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存在脊髓空洞。拍完片子后,果然在她的颈3-5之间出现了一个脊髓空洞,脊髓受压严重。针对患者的这种情况,王主任建议尽快进行小脑扁桃体下疝部分切除术。   术前影像学资料:      查出小脑扁桃体下疝,非得手术?   当然不是。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小脑扁桃体下疝,没有出现症状,这时不用手术,只要隔几年进行检查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像这位患者一样,已经引起脊髓空洞,就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毕竟脊髓受压是大问题,而且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进展,空洞会越来越大,等到了一定程度脊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患者就会发生瘫痪。所以在发生这种灾难之前,一定要尽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伴有颅底凹陷、寰枕融合畸形等枕大孔区畸形的情况一般也要尽快手术。   哪有问题就切哪儿?小脑扁桃体切了真的对身体没影响吗?   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还真不是简单的哪病就切哪儿,要说患者的症状在肢体,出问题的有小脑扁桃体和脊髓,为什么偏偏就只解决小脑扁桃体下疝呢?原来,像患者这种情况,她的病根就在小脑扁桃体下疝这种先天性疾病上。因为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到椎管,让脑脊液循环受阻了,才造成的脊髓空洞,所以要给脊髓减压就要从根本上解除小脑扁桃体下疝问题。   那小脑扁桃体毕竟是脑子里的东西,切了真的对身体没有影响吗?一般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小脑扁桃体并不承担重要功能,而且切除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不是全部切除,是非常安全、成熟的技术。小脑扁桃体下疝部分切除手术的目的当然还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脊髓空洞,如果后遗症、并发症这么大,这种术式也不可能存在许多年了。   这种情况手术后,患者恢复如何?   王主任给这位患者成功手术后,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术后拍片发现她的脊髓空洞几乎已经消失,效果非常好。   术后影像学资料:      当然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有这样理想的效果,和患者术前的病情有很大关系,但基本上只要手术得及时,术后恢复得都不会太差。

王作伟 2024-07-01阅读量1456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需要做哪些...

病请描述:(1)枕颈部或颈椎MRI检查:显示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大孔水平以下超过5mm,了解是否合并脊髓空洞。 (2)颈椎X线片、三维CT(必要时需动力位检查)是否合并骨性畸形,可评估颅颈交界区稳定性。 (3)必要时,查头颅CT或MRI了解是否合并脑积水。 (4)必要时,查胸椎MRI可了解脊髓空洞是否累及胸段脊髓,查腰椎MR可了解是否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

赵帆 2022-08-22阅读量8474

Poppen入路幕上镰旁脑膜...

病请描述: 70岁女性患者,6年前因右侧同向偏盲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左枕部幕上镰旁脑膜瘤,并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行手术治疗,2013年行伽马刀放射治疗,肿瘤仍然复发。多次治疗的无效性及肿瘤复发的顽固性,让患者及家属非常焦急无奈,走投无路。2016年患者及家属带着迷茫的心情辗转来到我院脑脊柱外科求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术前检查头颅增强MRI示:左枕部镰旁及幕上占位性变病,具有脑膜尾征,增强明显,横窦、窦汇、直窦及天幕受侵犯,枕角部穿通畸形。视力视野检查示:右侧同向偏盲。手术入路:枕下幕上入路(Poppen入路)手术过程:患者取俯卧位,头架固定,枕外粗隆位于最高点,沿原切口切开头皮,切口内侧到(过)中线,外侧为横窦中外1/3交界处,上方位于顶结节水平,下方到横窦。暴露颅骨后,分别于枕外粗隆外上缘、上项线外侧端、矢状缝上打孔三个,暴露横窦和矢状窦夹角,释放脑脊液,先处理镰旁肿瘤,电凝肿瘤基底部,分块切除;然后用脑压板向后上轻轻牵拉枕叶底部及内侧面交界处,显露切除肿瘤。注意要点:手术显露要充分暴露横窦和矢状窦夹角;术中注意保护直窦、横窦、窦汇、大脑大静脉等重要血管;必要时在不损伤直窦的前提下切开小脑幕。术中图片:术后患者神清,对打切题,遵嘱动作,四肢自由活动,术后3天拔管下床活动。脑膜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复发率低。很多患者发现脑膜瘤时肿瘤已经长得很大,手术治疗比较彻底,对于多次手术仍复发的脑膜瘤比较少见。本例复发的肿瘤经过多次手术,加之放射治疗局部瘢痕形成,使得肿瘤与脑组织粘连密切,穿支增生血管丰富出血较多,肿瘤质地较韧,增加了手术难度,尤其肿瘤侵入静脉窦部分,切除困难,建议患者术后密切随访,必要时辅助放射治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751

Poppen入路幕上镰旁脑膜...

病请描述:70岁女性患者,6年前因右侧同向偏盲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左枕部幕上镰旁脑膜瘤,并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行手术治疗,2013年行伽马刀放射治疗,肿瘤仍然复发。多次治疗的无效性及肿瘤复发的顽固性,让患者及家属非常焦急无奈,走投无路。2016年患者及家属带着迷茫的心情辗转来到我院脑脊柱外科求诊。 术前检查头颅增强MRI示:左枕部镰旁及幕上占位性变病,具有脑膜尾征,增强明显,横窦、窦汇、直窦及天幕受侵犯,枕角部穿通畸形。 视力视野检查示:右侧同向偏盲。手术入路:枕下幕上入路(Poppen入路)手术过程:患者取俯卧位,头架固定,枕外粗隆位于最高点,沿原切口切开头皮,切口内侧到(过)中线,外侧为横窦中外1/3交界处,上方位于顶结节水平,下方到横窦。暴露颅骨后,分别于枕外粗隆外上缘、上项线外侧端、矢状缝上打孔三个,暴露横窦和矢状窦夹角,释放脑脊液,先处理镰旁肿瘤,电凝肿瘤基底部,分块切除;然后用脑压板向后上轻轻牵拉枕叶底部及内侧面交界处,显露切除肿瘤。注意要点:手术显露要充分暴露横窦和矢状窦夹角;术中注意保护直窦、横窦、窦汇、大脑大静脉等重要血管;必要时在不损伤直窦的前提下切开小脑幕。术中图片:术后患者神清,对打切题,遵嘱动作,四肢自由活动,术后3天拔管下床活动。脑膜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复发率低。很多患者发现脑膜瘤时肿瘤已经长得很大,手术治疗比较彻底,对于多次手术仍复发的脑膜瘤比较少见。本例复发的肿瘤经过多次手术,加之放射治疗局部瘢痕形成,使得肿瘤与脑组织粘连密切,穿支增生血管丰富出血较多,肿瘤质地较韧,增加了手术难度,尤其肿瘤侵入静脉窦部分,切除困难,建议患者术后密切随访,必要时辅助放射治疗。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