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悄悄盯上中国人?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带你看清真相!——解读《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甲状腺癌。它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但近年却悄悄爬上了中国癌症发病率榜单。最近一篇权威研究揭示了它的“行动轨迹”,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甲状腺癌的“中国趋势图”:女性更易中招,但男性增速惊人! 这篇发表在《中国肿瘤》的研究,分析了1990—2021年的数据,并预测到2030年趋势。几个关键发现让人深思: 📊 核心数据快报 发病率翻倍:1990年标化发病率1.25/10万 → 2021年2.47/10万,预计2030年达2.90/10万。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4倍(2021年数据),但男性增速是女性的2.7倍! 年龄“分水岭”:75岁以下女性高发,75岁以上男性反超。 全球对比:中国发病率略低于全球(2.47 vs. 2.91/10万),但增速不容小觑。 二、为什么甲状腺癌“偏爱”女性,却对男性“加速追击”?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被问:“甲状腺癌是不是女性专利?”其实背后有深层原因: 🔍 女性高发的三大推手 激素影响: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女性一生经历月经、怀孕等激素波动,风险更高。 健康意识强:女性更主动体检,超声检查普及让早期癌无所遁形(但也可能“过度诊断”)。 自身免疫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等女性高发疾病,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 男性增速反超的隐藏危机 肥胖浪潮:近年男性肥胖率飙升,研究证实BMI每增加5,甲状腺癌风险升30%! 筛查不足:男性常忽视体检,发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 高龄风险: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衰老、免疫下降有关。 三、甲状腺癌是“懒癌”?医生提醒:这些人群要警惕! 虽然90%的甲状腺癌是发展缓慢的乳头状癌,但仍有10%可能“变脸”。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 高危名单 女性:尤其是20—50岁育龄期女性。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甲状腺癌或相关遗传疾病。 肥胖人群:BMI≥28的男性风险显著增加。 长期辐射暴露者:如颈部多次接受X光检查。 中老年人:50岁以上女性、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增。 四、防癌指南:3个动作让甲状腺“稳如泰山”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护甲秘诀”: ✅ 必做清单 定期触诊:洗澡时摸摸颈部,若发现肿块及时就医。 超声筛查: 普通人群:每1—2年一次颈部超声。 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查。 控体重、少吃碘: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沿海地区注意合理补碘。 🚫 避坑提示 别盲目切除甲状腺结节!95%的结节是良性,过度治疗反而伤身。 慎用雌激素保健品,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 五、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既欣慰于医疗技术进步让更多早期癌被发现,也担忧过度诊断带来的心理负担。想告诉大家: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必须科学应对!如果你有结节、家族史或体检异常,别焦虑,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在线上科普和门诊中见过太多“自己吓自己”的案例,其实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手术或微创消融)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趋势,数据权威、方法严谨。虽然依赖全球数据库有一定局限,但仍为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临床医生,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细分研究(比如地区差异、病理分型),让诊疗更精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守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定期检查、科学管理。我是费健医生,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 (本文基于《中国肿瘤》2025年网络首发论文,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数据仅供参考,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83
病请描述:情绪“火山爆发”真的会伤甲状腺?瑞金医院专家说给你听 ——2·28川普·泽连·万斯事件的医学解读(全网第一份)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 **开篇:从国际新闻聊到你的身体** 最近网上热传“特朗普、万斯与泽连斯基激烈争吵”的消息(真实性待考证),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调侃:“这吵得脸红脖子粗,甲状腺怕是要遭殃!” 哎,说到这儿我可坐不住了!作为每天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外科医生,今天必须和大家唠唠——**情绪波动和甲状腺疾病到底啥关系?** --- **一、情绪上头时,甲状腺在经历什么?** 想象一下:你刚和老板吵完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时候身体里正上演一场“激素大战”! 1. **压力激素狂飙**:大脑指挥肾上腺狂产**皮质醇**(俗称压力激素),它一多就会“欺负”甲状腺,干扰正常激素分泌。 2. **免疫系统乱套**:长期高压可能让免疫细胞“认错敌友”,把甲状腺当靶子攻击,引发**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或**甲亢**。 3. **血管疯狂蹦迪**:吵架时血压飙升、血管收缩,甲状腺这个“蝴蝶器官”也跟着受罪,长期如此可能诱发结节增大。 **划重点!** ✅ 单次吵架对健康人甲状腺影响有限,别自己吓自己 ❌ 但长期处于焦虑、抑郁、高压状态的人群要警惕! --- **二、甲状腺最怕的5种“情绪炸弹”** (掏出小本本记好!) 1. **持续性焦虑**:总担心工作出错、孩子成绩…甲状腺默默承受“慢性毒药” 2. **突然暴怒**:像新闻里那种“拍桌子吼叫”式争吵,可能诱发甲亢患者病情反复 3. **深夜emo**:熬夜刷手机+情绪低落=双重打击甲状腺 4. **过度隐忍**:“老好人”把火气憋心里,比直接发火更伤身! 5. **产后抑郁**:女性由于激素波动+情绪压力,产后甲状腺炎高发 --- **三、教你3招“护甲心法”** 别慌!本主任结合30年临床经验,送你实用锦囊: **① 吵架后的补救套餐** - 深呼吸10次(吸气4秒→屏气4秒→呼气6秒) - 喝杯温蜂蜜水润喉护甲状腺 - 睡前用40℃热水泡脚15分钟 **② 日常情绪管理清单** 🔸 设置“冷静暗号”:感觉要发火时,默念“世界如此美好~” 🔸 建立情绪日记:记录每周发火/焦虑次数,目标每月减少20% 🔸 试试“5分钟逃离法”:离开吵架现场,去接杯水或整理桌面 **③ 必须就医的信号** ⚠️ 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快来找我这样的专业医生: - 脖子变粗/摸到肿块 - 体重1个月波动超5斤(非刻意减肥) - 怕热多汗or畏寒乏力交替出现 - 眼睛突出、手抖、心慌 --- **四、给关注时政的朋友特别提醒** 看到国际政要吵架别光顾着吃瓜!想想自己: 🔹 上周和伴侣争论时是否控制住了情绪? 🔹 最近工作压力是否影响了睡眠质量? 🔹 体检报告上的甲状腺结节是否复查了? 记住:**国际局势我们或许无法左右,但自己的甲状腺健康必须牢牢掌握!** --- **费医生掏心窝的话** 这些年做了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发现一个规律: **越懂情绪管理的人,术后恢复越快**。 有位女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曾是“一点就炸”的职场女强人,查出甲状腺癌后开始练书法、学插花,现在术后5年复查指标比很多健康人还好! 所以呀,不管你是爱追时政热点的“吃瓜群众”,还是为家庭操劳的“全能妈妈”,记住这句话: **“护甲状腺的最高境界,不是吃药开刀,而是学会和情绪温柔相处。”** ---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来自“既拿手术刀又玩微创针”的瑞金医院专家,融合: 🌟 最新社会热点 → 引发共鸣 🌟 临床真实案例 → 增强信服力 🌟 可实操的技巧 → 马上能用 **下期预告**:《2·28事件中,川普、泽连、万斯,谁的甲状腺最受伤?》 --- **作者简介**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的“双轨治疗”,创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甲状腺多学科会诊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甲状腺专病工作室”,主张“治病先治心”的全程管理理念。
费健 2025-04-16阅读量178
病请描述:碘与甲状腺的相爱相杀 ——搞清4件事,轻松拿捏补碘大计!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手术及微创消融过万台全网百万粉丝的健康"陪诊员" 先来个小测试,你中招了吗? ☑️ 海带紫菜不敢多吃怕碘过量☑️ 甲状腺结节患者自觉戒海鲜☑️ 买盐时在加碘与非碘之间纠结五分钟如果你点头了,这篇"碘"知识急救包请收好! Part 1:身体里住着一只碘敏感的小蝴蝶 我们的甲状腺就像脖颈上的小蝴蝶,每天扑棱着合成人体最重要的激素。但有个秘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敏感的"碘探测器"! ▶️碘失衡的蝴蝶效应(科学可不是危言耸听) 孕早期缺碘:宝宝的智商可能被偷走10-15分 成人长期缺碘:记忆力衰退堪比"金鱼三秒记忆" 过量补碘:可能唤醒沉睡的甲亢细胞军团 好消息来了!中国疾控最新研究跟踪20年发现,UIC(尿碘浓度)控制在100-299μg/L时,甲状腺既健康又能帮你稳住血糖血脂!(2023《Thyroid》实锤) Part2:5类人的补碘指南(对号入座版) 1️⃣ 普通成年人✔️ 火锅撸串不耽误,但记得筷子别抖太欢——每人每天5克碘盐刚刚好⚠️ 注意:外卖达人们要警惕"隐形碘杀手"(鸡精盐、海鲜酱油都可能暗藏碘盐) 2️⃣ 准妈妈&哺乳期女神✨重要提示:此时补碘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孕妇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碘=宝宝聪明BUFF加成□ 哺乳期每天需250μg碘(相当于1斤牛奶+1片紫菜) 3️⃣ 甲状腺结节患者最新研究发现:根据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适当补碘反而能减少结节恶变风险!建议套餐(适合非缺碘地区):✔️ 忌口清单:仅限海带、紫菜、裙带菜三姐妹✔️ 红绿灯食谱:每周虾蟹贝类≤3次,每次掌心大小 4️⃣ 甲亢星人划重点:不是完全戒碘!□ 红牌:海藻类必须是禁区(看住寿司里的海苔)□ 黄牌:贝类海鲜每月最多尝鲜1次 5️⃣ 术后甲状腺群体🌤️ 术后保养三件套: 术后选手:每日碘摄入≤医生制定的"个人额度" 碘131治疗前:根据医生要求严格"碘限速" Part3:颠覆认知的两个真相 💡海边居民也要补碘?别被海鲜市场迷惑啦!研究发现:长三角居民吃海鱼频率仅2.5次/周,浸泡后的海带碘流失超75%,绝大多数人实际处于轻度缺碘状态。 💡加碘盐导致甲亢爆发?跟踪20年的中国数据显示:在规范补碘地区:◇ 临床甲亢患病率下降36%◇ 甲状腺肿发生率减少47% Part4:费主任的日常碘管家指南 [便当]→ 自带午餐少用加工调味料[超市采购]→ 三步选盐法:① 非高碘地区认准"加碘"标识② 配料表首要是"碘酸钾"③ 家庭常备小袋装防受潮 [体检后发现异常?]→ 先看尿碘检测(正常值100-199μg/L),别自己乱断食! ✨推荐理由本文整合国家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最新研究,结合费健主任接诊10万+案例提炼出实操性建议。特别适合既要精准营养又懒得研究文献的理性派养生党。
费健 2025-04-16阅读量8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懒癌!瑞金医院专家警告:这个选择可能害了你——微创治疗背后真相:有人痊愈,有人复发,关键看这一点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在线上解答过超10万次的健康咨询。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两个关键问题:“小癌也可能转移”和“热消融治疗的争议”。 一、甲状腺癌的“伪装术”:别被大小蒙蔽! 很多人觉得甲状腺癌是“懒癌”,发展慢、威胁小。但最近有位患者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甲状腺结节不到1厘米,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这提醒我们:肿瘤大小≠安全系数。 甲状腺癌转移的真相 转移率惊人: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5%,即使是微小癌(≤1厘米)也可能“暗度陈仓”。 类型决定风险: 乳头状癌(占85%-90%):早期易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少,预后较好。 滤泡状癌(10%-20%):偏爱血行转移,肺和骨是“重灾区”。 髓样癌(5%):可能伴随腹泻、心悸等激素症状,转移途径“双管齐下”(既有淋巴转移,也有血行转移到全身)。 未分化癌(1%-5%):恶性程度极高,进展快如“脱缰野马”,生存期仅数月。 一句话总结:甲状腺癌是否转移,看类型、看特性,唯独不能只看大小! 二、热消融治疗:是“神器”还是“隐患”? 近年来,热消融(一种用高温灭活肿瘤的微创技术)在甲状腺癌治疗中引发热议。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技术虽好,滥用危险! 热消融的三大争议 适应证被过度扩大: 早期共识仅允许用于拒绝手术的T1a微小癌患者(肿瘤≤1厘米且无转移)。 最新指南却将适应证扩大到T1b(1-2厘米)、侵犯被膜甚至多灶癌,但缺乏长期疗效证据。 残留风险高: 研究显示,超越指征的热消融后原发灶残留率可达16%-81%,若肿瘤靠近被膜或较大,残留风险飙升。 更棘手的是,热消融无法清除转移淋巴结,可能为复发埋雷。 诊断局限性的坑: 穿刺活检可能漏诊高危亚型(如滤泡癌),若误用热消融,可能导致转移延误治疗。 国内外权威态度: 美国甲状腺协会:>1.5厘米的癌是热消融“绝对禁忌”。 欧洲指南:仅推荐作为无法手术患者的替代方案。 中国专家张浩团队:盲目扩大适应证可能让患者“赔了健康又折兵”。 三、规范治疗:打赢甲状腺癌的关键 无论是手术还是热消融,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才是王道。 给患者的建议清单 ✅ 确诊第一步:穿刺活检明确类型,别让“误诊”耽误治疗。 ✅ 手术仍是首选:尤其对可能转移或多灶的癌,手术能“一网打尽”。 ✅ 热消融谨慎用:仅限低危、单灶、拒绝手术的微小癌,且需严格随访。 ✅ 术后管理不能松: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碘-131治疗对分化型癌很有效。 ❌ 拒绝偏方和拖延:治疗依从性是战胜癌症的“金钥匙”。 费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对微创技术的向往,但医学没有“万能药”。甲状腺癌治疗需要权衡利弊,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不能因错误选择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别慌!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科学应对才是硬道理。 推荐理由: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案例,用“说人话”的方式揭开甲状腺癌的真相,帮你避开治疗误区。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玩消融针的外科医生,希望用30年的经验,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小贴士:关注甲状腺健康,每年一次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安心! 🌟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275